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水务人才>供水人风采 > 正文内容

供水人风采

心怀热爱,演绎精彩

——记惠州市“三八红旗手”、惠州市供水有限公司马东俊

作者:张燕明 来源:广东水协网 发布时间:2024-04-03 阅读数: 人次 字号:【


  一头短发,一幅无框眼镜,遮住了小半张不施脂粉的脸。一开口,节奏是“噼里啪啦”,行过处,掀起一阵疾风。她叫马东俊,是惠州市供水有限公司一名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公司工作二十多年来,她牢牢扎根一线,先后在江北水厂、潼湖水厂、河南岸水厂从事维修工作,现担任公司生产部副经理,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曾参与或主导了多项自动化技术改造项目,2021年以来,带领公司自动化工作组,圆满完成了水厂自动化升级改造三年计划任务。


  作为一名供水人,马东俊尽职尽责,守护惠州市市区供水安全第一道防线。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她以她的专业能力与工作业绩,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涵义。心怀热爱,平凡岗位亦能演绎精彩。近年来,马东俊屡获嘉奖,先后获省、惠州市“青年岗位能手”,“惠州市优秀志愿者”,惠州市水务集团“金牌工匠”等荣誉称号,在今年“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她再获殊荣,被选树为惠州市“三八红旗手”。


扎根一线,以“初心”筑“匠心”

  2001年,马东俊从惠州学院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入职惠州供水。经过半年试用期后,被分配到江北水厂维修车间。投产于1999年9月的江北水厂是当时市区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水厂,在人员配备、管理水平,还有对员工的要求上,都是“顶级”配置。比如她的两位上司兼“师傅”,一位是自动化仪表方面的行家,另一位则是电气高级工程师。既有“名师”加持,她有幸获得了有力的教导提携;又有用武之地,她迅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进入快速成长的轨道。


  2002年,河南岸水厂投加系统自动化改造,马东俊参与了仪表仪器部分施工图纸,并跟进施工中接线、设备调试等内容;2004、2005年,停产多年的桥东水厂分两期改造启用,她作为项目技术骨干参与其中。2006年以后,谭工和文工陆续转到管理岗位,失去了师傅的“庇护”,马东俊不得不独挡一面,挑起大梁。在江北水厂维修车间,马东俊一待就是14年。在此期间,她负责水厂日常技术维护、项目改造等,解决了江北水厂滤池反冲水锤难题,并自主开发制作了江北水厂、河南岸水厂投氯切换控制器等。


  此时,水厂每一台机器,每一个仪表,每一个设备,都有些什么脾性,她都摸得门儿清了。三座水厂在自控方面有什么疑难杂症,也都要请她来“诊疗”并解决。


  2015年8月,马东俊调到新投产的惠州市市区第四座水厂——潼湖水厂,担任厂办主任,身兼管理与技术两重职能。此时的潼湖水厂,因其自动化程度高、工艺先进、水质好,俨然成为惠州市市区“明星”水厂,引来一批又一批参观者。供水安全不容一丝一毫疏漏,而此时,两年厂家维保期将过,厂里亟需培养一支精干的维修队伍,接手后续衔接工作。因为控制系统与另外三座水厂不同,要摸透潼湖水厂的“脾性”,马东俊还得下一番苦功——反复“啃”说明书、不厌其烦与厂家沟通、同事们研讨碰撞……短短几个月,维修班力量迅速壮大,不但熟练接手了厂里的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工作,而且涌现出了好几位技术“明星”。


  2017年,马东俊调到河南岸水厂。在这座历史最“悠久”、自动化程度偏低的“老”水厂,她得到了更多沉淀的时间,更多摸索的机会,得以将之前关于仪表方面零散的认识进行整合,并对泵房的运行有了更深切的了解。


厚积薄发,以“技改”守“安全”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马东俊一直没有停下自我加压、学习成长的步伐。2002年,她报读了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课程。在拨号上网,电脑也还没有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她通过系统的科班学习,巩固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此外,她还报班学习,考取了维修电工证、一级高级技师,并在2017年评上了高级工程师。


  进入21世纪20年代,随着惠州市市区河南岸、江北等水厂原有设备逐渐老旧,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各种参数、设备地点分散,很多数据需要人工现场采集、核实,工作效率偏低。2020年,马东俊带领技术人员,每天到水厂和泵房蹲点,详细摸清各个水厂及泵房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对每个技术细节钻研透彻,并结合学术专业期刊的论文以及解决案例,历时三个月,完成编制《水厂生产自动化升级改造——三年发展规划(2021—2023)》。


  2021年,惠州水司按照“组团管理”的改革要求,集合四大主力水厂维修车间自控技术人员,成立了自动化工作组,委任马东俊担任组长。


  工作组先完成了江北水厂二级泵房改造,然后啃上了一块“硬骨头”——三座主力水厂次氯酸钠投加系统改造。此前,公司已委托第三方,完成了桥东水厂次氯酸钠投加系统改造。为节省资金,同时培养自己的技术力量,公司领导要求其余三座主力水厂次氯酸钠投加系统改造,由工作组自行完成。


  马东俊具体负责项目的电气编程工作。前期沟通阶段,马东俊仔细查看图纸,逐一对照实际,反复核查沟通,力求项目设计细节精确,且经济实用。对桥东水厂改造中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学习借鉴;不够完善的地方,则进行改进。项目设备采购到位后,马东俊带领组员进行了设备调试,编写自动化控制程序。由于工艺复杂,难免出现各种状况。白天,他们和安装组成员一起校准调试数据,探讨分析问题;晚上,和厂家沟通,解决难点问题。最终,项目按期完成,费用也从最初的估算500多万元,减到了不到300万元。


  此外,他们还陆续完成了江北水厂、河南岸水厂、西枝江应急泵房和桥东水厂供水泵房自动化改造等项目。三年技改项目的实施,使惠州市市区四座主力水厂全面实现设备管理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进一步构建了水量足、水压稳、水质优、服务强的安全供水服务保障体系。此外,水厂机组工况“数字化”,中控SCADA系统整体升级,实现数据高效分析并提高故障响应速度,潜在价值无法估量。


因材施教,以“传帮带”培“新力量”

  每次技改任务,项目分解布置下去后,如果组员没有顺利完成任务,马东俊就得插手打辅助,逐一攻破涉及的技术难点。这要求她不但要做好统筹工作,而且要熟稔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技术。但每次项目完工,她收获的,又是双重的喜悦——既为自己攻坚克难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又为组员们有所成长而倍感欣慰。


  平日工作中,马东俊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同事,鼓励年轻人敢开脑洞、大胆尝试。平时,马东俊常和年轻的同事们交流谈心,随意闲聊中,她总能精准地获取相关信息,了解到同事的兴趣和特长,然后为他们搭建平台,创造机会。


  罗志君是一名“90后”,刚开始在江北水厂泵房上班。马东俊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爱问问题,动手能力强的小伙子。当罗志君调到潼湖水厂维修车间后,马东俊便着意培养这棵技术“好苗子”。为他多创造机会,一方面参与多项工程的系统设计、现场施工等;另一方面,支持小罗大胆提出设想,并将想法付诸实施。经过几年的历练,小罗进步很快,迅速成为惠州供水自动化控制领域一颗闪耀的新星,于2021年获颁了“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殊荣。


  作为公司职工培训学校的讲师,只要抽得出时间,马东俊总是认真备课,为一线员工讲解自动化改造方面的实操课程。她说,“传帮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公司的优良传统,她会不遗余力传承下去。


  马东俊常常对组员们说,自控工作是枯燥而艰苦的,要耐得住寂寞,就得心中有热爱,不然的话,承受不了那种苦和累,是难以坚持下去的。事实上,支持着她二十年如一日,专注投身于生产自控工作中去的,就是这份热爱,对工作的热爱,对专业的热爱。工作中的她,行如疾风,做事干脆利落,生活中的她,非常简朴,不讲究吃不讲究穿,不化妆不逛街。甚至大部分业余时间,她都在琢磨技术问题。每一个项目任务“驾到”,她都以满怀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带领大伙儿全力以赴去完成。


  展望前景,马东俊踌躇满志。科技创新是永远的驱动力,以“数”赋能,以“新”提质,是惠州供水技术人员孜孜不倦的追求。2024年,工作组将通过升级优化生产版块生产数据要素,不断提升数据驱动力,实施两个泵站“无人值守”自动化升级改造等项目,以科技赋能推动智慧水务建设,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索引号:A-15202 作者:张燕明(摄影:何唯嘉) 作者单位:惠州市供水有限公司
分享到:
审稿:林志华(编辑) 复核:林桂全(副主任) 发布:陈绮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