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在建第三大引水工程正式通水
惠及600万人口,全面提升广州供水战略安全
■在水质上,西江引水工程为广州600万市民带来全面达到新的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优质水;
■在供水战略安全上,西江引水使广州中心城区供水水源形成东江、北江、西江三江并举的优质水源新格局;
■在城市发展方面,西江引水工程建成后,对推动广佛同城化,广州打造国家中心城市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工程建设上,西江引水还为国内外同类工程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中)与各级领导共同启动西江引水工程通水按钮
9月29日上午,广州市西江引水工程历时两年日夜奋战,终于迎来了通水运行的历史性时刻!600万广州市民从此喝上优质的西江水!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宣布工程通水运行并启动通水按钮。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和佛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云贤分别致辞。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庆良向工程投资建设单位、建设业主等颁发牌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桂芳,市政协主席林元和,国家水利部、省有关部门领导,广州市领导苏泽群、陈如桂等出席,共同见证广州城市供水史上这一重要历史时刻。
广州市西江引水工程建成后,将全面置换广州西北部的石门、西村、江村三大水厂的现有水源,广州市中心城区水源水质100%达标,广州也将提前两年在全国大城市中率先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越秀、荔湾、白云区以及天河区部分区域约600万市民受惠,广州市中心城区从此形成东江、北江、西江三江并举的优质水源新格局,工程对全面提升广州中心城区的供水质量,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实现广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宜居广州,推动广佛同城化,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筹划篇
民生为大,科学决策应运而生
广州珠水绕城、河网密布。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近年流溪河上游来水量日益减少,广州西北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汪洋书记指示:“广州要以2010年举办亚运会为动力,在解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饮水质量问题上,做全省的表率”。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将“以民生为重,解决江村、西村、石门等供水厂原水水质问题,保障广州中心城区居民饮用水安全”的建议列为省政协主席会议重点督办提案跟踪办理。广州市政府也就城市供水布局、水源水质以及亚运会供水安全保障等问题做出重要部署。
西江作为珠江流域的第一大河流,年均径流量约2670亿立方米,占珠江流域总量80%,水量之丰沛仅次于长江,河流自净能力强。早在1984年,“西江”已出现在《广州市供水水源规划报告》里。根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对西江进行持续二十多年的跟踪监测,显示西江“高要”以下至“三水”河段的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Ⅱ类水源水平,是理想的取水水源。
2007年,广东省、广州市各级政府民生为大、科学决策,当年5月广州市政府正式发文明确实施西江引水工程,广州自来水公司担任工程项目业主负责项目实施。2008年12月16日,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同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正式出具西江引水工程核准意见,同意工程建设;2008年12月24日,广州市西江引水工程初步设计通过广东省建设厅审批;2008年12月29日,西江引水工程正式动工;2009年2月6日,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组织两大银团为西江引水工程成功融资118亿元;2009年3月30日,西江引水工程取水泵站开工,标志着工程逐步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2009年9月,西江引水工程管线全线开工,工程全面进入高峰建设期;2010年9月6日,西江引水工程全程71.6公里输水管线全线成功联通。
国内领先,书写供水建设新篇
广州市西江引水工程总投资概算89.53亿元,取水设计规模为350万m3/d,全程管线长71.6公里,是目前仅次于南水北调工程、上海青草沙水源地原水项目的全国在建第三大引水工程;既是列入国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建立合理高效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重点建设工程,也是广州亚运会配套的民生供水工程,被列为了2010年广州市政府十大改善民生实事之一。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有:取水泵站、配水泵站各1座,全长71.6公里管廊敷设2条各47.6公里的原水主干管(其中佛山境内约44.5公里,广州境内约3.1公里),以及共计24公里的原水支管。
西江引水工程从佛山三水区思贤滘下陈村西江河段取水,由2条管径3.6米的主管引水至广州白云区鸦岗配水泵站后,其中242万m3/d分别输送到江村水厂、石门水厂、西村水厂置换现有水源,余下108万m3/d预留以满足日后广州北部供水发展需求。管线沿途跨越广、佛两市三区,途经36个行政村、110多个自然村,穿越京广、武广、广茂等3条铁路,广肇、广三、西二环、广清、华南快速干线三期、机场高速等6条高速公路,G321、西二环高速2条国道,及15条主要市政路,9座大型桥梁与立交,2条主要航道及47条大小河涌。
工程工期紧迫、任务重大,得到广东省、广州佛山两市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与支持。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组织各参建单位,屡破多个技术难点,创下了多项国内外同类工程技术空白,树立了现代化供水工程的旗帜,践行了广州市政府提出的“西江引水工程要打造成精品工程、品牌工程、创新工程”的要求。
广州市市长万庆良为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董事长骆宁安(左三)和
广州市自来水公司经理王建平(右二)颁发“广州市西江引水工程特别贡献单位”奖
实施篇
广佛同城,民心工程驶上快车道
在广东省全面实施珠三角发展规划的大背景下,横跨广佛两市的西江引水工程,是“广佛同城化”的一个重要成果。
为让两地市民尽早喝上更安全、更优质的水源,广东省政府高屋建瓴、成立专门协调机制,特别是2009年9月10日,广东省政府成立西江引水工程联席会议机制。在广东省和广佛两市及三水、南海、白云三区各级党和政府领导的亲自过问下,工程在佛山境内涉及的135亩征地和44478米永久借地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4个月时间内,工程71.6公里管线涉及的征借地完成率从31%上升到98.16%,为工程施工提供了关键先决条件。
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级主要领导更是持续关心。2010年2月5日,广州市委书记、时任广州市市长张广宁亲自启动北江段过河管沉放安装仪式按钮,并亲切慰问工程建设者;2010年7月25日,广州市市长万庆良亲临工程建设一线,提出将西江引水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品牌工程、创新工程”;广州市常务副市长苏泽群亲自启动工程动工按钮,并随后多次调研工程建设情况;时任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时任佛山市市长陈云贤,现任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等佛山主要领导在工程建设期间多次协调解决征拆等瓶颈难题。广州市水务局、广州市水投集团负责人经常深入工地、深入征拆现场,解决工程实施困难。
创新为魂,建现代化供水创新工程
广州市西江引水工程输水管线跨越广佛两市三区,全长71.6公里,工程规模宏大,在实施过程中沿途需穿越大型立交、重要铁路、高速公路、市政路等,在施工工艺上采用了“明挖、盾构、沉管、顶管”四种工法,并创造了多项国内外同类施工记录,个别工法甚至填补了世界空白,工程技术方面涌现了七大技术创新亮点。
亮点一:隧道套水管,世界首创技术填补空白。西江引水工程在穿越小塘立交、官窑立交所采用的“5.4米盾构隧道内衬管径4.8米、管壁2厘米钢管”的技术尝试,在国内外可查阅资料中尚无先例可循。特别是成功攻克大口径薄壁钢管在隧道内的运输、对接、焊接、支撑、防腐、自密实混凝土的浇筑等诸多技术难题,已申报技术实施专利,为日后其他同类工程累积宝贵经验;
亮点二:江底卧潜龙,国内最大过河输水管横贯北江。工程穿越北江、白坭河段采用的直径3.6米钢管沉放安装施工,书写了国内最大管径施工纪录;
亮点三:双龙掘地行:华南最大口径双线顶管成功。工程和顺立交段直径3.6米钢管顶管双线顶进顺利完工,创造了华南地区顶管最大管径施工记录;
亮点四:铺管先修“路”:稳固基础处理保百年工程。由于工程全线施工点多线长,加之地质条件复杂,属典型的南方地区砂土层或者溶洞层,地下水丰富,使管道安装在基础加固处理方面难度非常大。为确保管道安全与施工质量,防止未来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发生管道下沉爆裂,90%以上的管道基坑均进行了打桩、止水、水泥灌浆等多种加固处理,管道在铺设前必需先铺好20多厘米厚的水泥底板,相当于先铺设一条水泥公路,然后再在上面铺设输水管,在地质条件恶劣的淤泥段,底板厚达70多厘米,施工难度非常大。
亮点五:南方地区首次使用大口径PCCP管。西江引水工程中使用的直径3.6米PCCP管在南方地区属首次使用。PCCP管是一种运行安全可靠、施工方便、造价经济的非金属复合管材。工程中使用的PCCP管总重估约44万吨,单管总长50714米、占工程总管长的比例约为41.8%。每根PCCP管管径达3.6米、长5米、重45吨左右,每一段都需单独使用专门车辆进行运输,且对路况要求较高,常需要开辟专门施工便道供运输车辆行驶。
亮点六:钢管用量创纪录。西江引水工程使用钢管70577米,占工程总管长的58.2%,总耗钢量约达14.4万吨,超过三个“鸟巢”。每一道钢管的焊缝都需经过超声波检测与射线无损检测合格。
亮点七:大口径混合管材试压成功。西江引水工程47.6公里主干管采用PCCP管和钢管混合安装施工。在管材的混合试压之前,需先对每隔5米一个的PCCP管接口先进行4次压力检测,对每道钢管焊缝进行超声波及X光检测。此次混合管材试压成功为日后国内同类施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科学管理,建现代化供水精品工程
广州市西江引水工程在建设中广泛借鉴国内外大型引水工程经验模式,业主方制定了涵盖技术、建设、资金、物资、廉洁及内部管理等六大类30多项规章制度,为工程快速实施提供结构合理、程序严密的制度支撑,为打造现代化供水工程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工程管道质量管理方面,建立了全过程质量控制系统。一是从管材设备到现场安装进行严格质量控制;二是实施严格质量检测标准。要求钢管的每条焊缝必须经过超声波和X光无损检测合格;三是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对每一道接口进行音像记录,为施工质量的追溯保存依据;四是强化质量保障手段,加强与质量安监部门的联系,加大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五是严把验收质量关,认真抓好每一道工序分项,整体水压试验和功能性验收工作,确保工程整体验收合格。
在工程安全管理方面,建立了三级安全监控管理体系。业主、专家、现场监理、施工多方联动,对在建工地实施全过程、多层面的安全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严抓落实安全隐患整改。通过严密的施工质量保障与安全监督保障,确保安全措施落实到实处。
在工程资金管理方面,建立起全过程投资控制体系。将“每一阶段设置投资控制指标,以前一阶段的控制成果作为后一阶段的控制目标进行过程控制”的总体思路贯穿工程设计、招投标、施工、结算等各阶段,力争做到施工图预算不突破概算,合同价不突破预算,结算价不突破合同价,最终达到项目总投资不突破概算的目标。通过组织专家对初步概算进行内审,委托造价机构进行预审核,将投资控制在合理水平。
通水篇
意义深远,城市供水水质与安全自此腾飞
作为广州亚运会配套的民生供水工程、也是“2010年广州市政府十大改善民生实事之一”,广州市西江引水工程是一个既解决当前,又兼顾长远的战略性工程。它的建成不仅全面提升广州城市供水安全性,实现城市供水水质的大飞跃,还对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深远意义。
在供水格局上,广州市中心城区的供水从此形成国内大城市罕有的取水水源三足鼎立,即东有东江,南有北江,北有西江的三大优质水源并举、相互补充的科学保障水源格局,广州市西北部水厂原有的水源经过治理后作为应急备用水源,中心城区供水应急保障能力与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性得以全面提升。
在供水水质上,西江水水质常年处于Ⅱ类标准,丰水期个别指标甚至达到Ⅰ类。优质的西江水入穗后,广州中心城区饮用水水源100%达标,水质更稳定,口感更优质,让市民实现了从喝“放心水”到喝“优质水”的飞跃。西江引水完工后,东部水厂增加生物预处理工艺也将在年内完成,加上生产饮用净水的南洲水厂,到2010年底,广州将提前两年在全国大城市中率先全面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在城市供水水质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
西江引水工程还是保障广州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发展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基础条件。工程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满足广州北部地区发展的需要,有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让更多的老百姓喝上优质的市政自来水,对迎接2010年亚运盛会将在广州举行,满足保障未来几年广州市重点地段、重点设施建设对水资源的基本要求具有重大意义。为广州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宜居广州,推动广佛同城化,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作者单位:广州市自来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