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用工程有限公司先锋工程
——“逆行者”32小时不停歇,为古镇镇疫情防控保供水
5月8日清晨,中山市古镇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了通告,对古镇镇实施交通临时管制,管制期间,人员原则上只进不出,直到5月11日零时,才解除了古镇镇(除海洲村外)的交通临时管控。
在这只进不出的管制期间,有那么一班抢修“逆行者”,为了保障古镇镇疫情防控期间的正常用水,毅然赶赴到供水抢修前线进行了长达32小时的供水管道抢修。
因地制宜,统筹部署
时间回到5月9日上午11时,中山市公用工程古镇抢修班负责人肖伟健,接到公用水务的抢修任务后,立即驱车前往古镇中兴大道星光联盟旁的供水管道爆漏现场。在肖伟健抵达前,中山市公用水务的工作人员已经对漏水点进行勘察定位,初步判断是一条承担了半个古镇镇供水重任的DN1200水泥管发生漏水。
肖伟健抵达现场后,立即进一步勘察现场,确定漏水处属于“流沙”地质,开挖难度大,必须进行钢板桩支护加固方可施工,迅速紧急调配拖车、打桩机、自卸吊、钩机等大型机械,以及工程抢险车进场先行进行路面围蔽、水泥地面开挖等抢修前的准备。
与此同时,中山市中心城区抢修班负责人欧阳泳坤也收到抢修任务,由于他们自身有其他施工任务,他们这支队伍稍后才抵达古镇进行支援,两支施工队伍派出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共16人合力抢修。
迎难而上,见招拆招
5月10日零时,停水施工,进一步开挖管坑。由于水泥地面下的都是“流沙”地质,开挖过程中土体颗粒不断从管坑边或者基层底部涌出来,致使施工条件恶化,管坑开挖难以达到预期深度,为创造施工面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由于“流沙”有边挖边涌出来的特点,对“流沙”地质进行开挖时,开挖面必然要比其他土质要大,这是为了尽可能减少管道周边“流沙”的影响,打入一根根的钢板桩,进行支护固定、防止塌方。
完成第一批钢板桩支护后,中山公用工程施工人员进入管坑进行作业期间,却发现“流沙”情况比预期严重,没多久就把施工人员的膝盖掩盖了,大大局限了施工人员的活动,又紧急抽调第二批钢板桩到现场进一步加固,直到土体颗粒流动状况到可控范围。
管坑加固后,在用抽水泵抽管坑里面的积水时,由于受“流沙”地质影响,即便出动了4台抽水泵,对抽水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面对施工现场的各种突发问题,中山公用工程维修人员“见招拆招”。同时,为了按照古镇镇政府必须在清晨6点前正常通水的要求,维修人员提前采取了止水措施,确保古镇的正常用水,中山公用工程全员核酸检测工作不受到影响。
全体人员在正常供水的情况下,继续抢修施工,直至5月10日晚上8时,在中山公用工程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整个抢修任务。
责任担当,奋勇前行
肖伟健在前往古镇前两天,才刚结束一次通宵达旦的施工任务。欧阳泳坤更是刚结束手上的施工任务,又马上投入到古镇抢修中。抢修任务完成后,对于冲进疫情管控区施工是否会有顾虑的问题,他们二人是这么回答的:
肖伟健:是有点担心,但是工作也是至关重要,毕竟这条水管影响了古镇半个镇区人民的生活用水,无论如何,也要先把水管抢修好。
欧阳泳坤:没有想太多,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尽己所能做好。不过,因为怕家人担心,所以出发之前并没有跟家人说我要去哪里,等到任务结束后,才告诉家人。
为了确保古镇镇的疫情防控工作不受影响,他们32小时连轴转完成了抢修任务。在别人眼中,他们是为了保障供水的“逆行者”,但他们却认为这是一名普通“工程人”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