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花都区人大代表调研花都水厂:决胜在管网,关键是终端
2月12日,正值元宵佳节。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花都区人大常委会和言广州市、花都区人大代表到广州北江引水工程花都水厂走访调研,对花都水厂的建设规模和品质表示充分肯定,同时强调管网建设和用户终端的重要性。广州水投花都自来水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经理杨熙陪同调研。
调研组首先来到花都水厂絮凝沉淀池,深入了解花都水厂的建设及投产试运行情况。杨熙介绍到,花都水厂水源取自北江清远段,水质常年可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为保持优质水源的天然、健康属性,花都水厂制水工艺秉持“做减法不做加法”的原则,通过絮凝沉淀、过滤等传统物理手段去除水中杂质,最大限度减少净水药剂投加,并充分考虑汛期浊度升高和突发污染等情况,多措并举保障水质安全,确保出厂水稳定达到甚至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在综合楼四楼平台,代表们俯瞰水厂整体布局,直观感受花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自来水厂的雄浑壮阔之美。为了实现绿色生态和低碳环保,花都水厂利用多层次立体化的厂区绿化系统和雨水循环系统,构建了阶梯雨水花园生态景观;利用与中心城区地面标高相差约45米的地形高差势能,依山分级布置水厂布局,并以国内领先的技术水平,实现生产废水的全部回收利用和厂区污废水零排放,每年可节约用水近500万吨。
在二楼集控室,代表们认真观看了广州北江引水工程宣传片,深入了解花都水厂“绿色生态、低碳环保、智慧创新、稳健高效”的建设理念,随后观看了广州广播电视台录制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时——水到渠成显担当 涓涓细流润心田》专题片。
在随后的展览区参观中,代表们从水源、产能、管网及二次供水终端四个方面了解花都供水发展历程和供水格局变化。随着广州北江引水工程的高效实施,已经切实解决了花都水源单一、总水量不足、水质性缺水等“三重”困境,实现了从“放心水”到“优质水”的转变。随着2024年底花都水厂日供水产能达到48万立方米,加上东部、石角等原有水厂的供水能力,花都区的供水产能问题已经解决。
杨熙表示,在广州市、花都区两级人大代表的关心和支持下,花都供水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管网建设年份、主体、材质、标准不一等复杂情况,管网升级迫在眉睫。同时,花都老旧小区普遍存在水池、水泵等二次供水设施缺建停用、建设不标准、管理不规范、部分住宅小区违规使用叠压(无负压)供水设备等问题,导致部分直供水高楼层居民仍然会感受到缺水缺压情况。所以,管网升级和终端改造仍是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现阶段,公司正在进行散水管网建设、改造和提升工作,确保优质北江水“引得进来”“散得出去”;大力推广“建管服”供水新模式,以“统建统管统服示范小区”和“全屋高品质供水”为抓手,从源头遏制“最后一公里”供水问题增量。
广州市、花都区人大代表在高度赞许花都水厂建设品质的同时,也强调了散水和二次供水的重要性,他们表示,为了使花都水厂最大限度地惠及千家万户,决胜在管网,关键在终端。花都自来水公司要靠前服务、创新求变、主动作为,广州市、花都区两级人大代表将持续关注花都的供水问题,为推动进一步完善市政供水管网建设、稳步推进用户终端改造积极履职,督促社会各界做好供水服务。
最后,代表们视察了作为花都水厂备用水源的芙蓉嶂水库。花都水厂至芙蓉嶂应急备用水源连通管道和应急备用取水泵站建成投产后,花都水厂将成为广州地区内又一座拥有“双水源”保障的自来水厂,进一步保障广州北部地区居民和企业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花都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公司总工程师唐炜文以及相关部室负责人参加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