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独家资讯 > 正文内容

独家资讯

“会飞的巡检员”解锁“低空+水安全”应用新场景

作者:何宝莹、廖晓云 来源:广东水协网 发布时间:2025-09-08 阅读数: 人次 字号:【

  清晨的广州,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南洲水厂池面上,智能基站里传来一阵“嗡嗡”声——一架搭载红外摄像头的无人机腾空而起,像只敏锐的雄鹰沿着原水管线飞去。这不是科幻大片里的场景,而是广州水投自来水公司为守护广州供水安全打造的“低空防护网”日常!


无人机对原水管线进行巡检


巡检方式大升级,从“人跑断腿”到“空中鹰眼”


  广州水投自来水公司在各大水厂及水源地已逐步推行应用无人机巡检模式,以南洲水厂为例,其供水范围广达150平方公里,原水取自北江支流顺德水道,光原水管线就长达26.9公里。


  放在以前,巡检这26.9公里可是个大工程。“原来我们采用的是‘人+车’的模式进行巡检,巡检排查时间周期长、排查范围覆盖不全面,特别是面对复杂地形作业,隐患排查难度大,巡检人员也会面临安全风险。”无人机巡检项目负责人说。


  现在不一样了,公司引入无人机,搭起智能基站和云平台,打造出“无人机+智能基站+云平台”的自动巡检系统。目前只需20分钟即可完成3公里的原水管巡检任务,巡检效率大幅提升5倍以上。此外,无人机能轻松飞越复杂地形,让隐患排查实现全覆盖,准确率也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远程操控替代人工进入风险区域,巡检人员的安全更有保障。


无人机智能巡航平台


应急响应“加速度”,AI“火眼金睛”上线,隐患一冒头就被盯上


  光会飞还不够,我们还给无人机配上了“最强大脑”。通过样本采集和模型训练,搭建起原水管巡查三维可视化平台,让无人机拥有了AI识别超能力。


  工程车闯入巡检区域,普通车辆在管线附近停留,有人没戴安全帽靠近危险地带,甚至河道里的漂浮物、可能出现的管道爆管迹象……这些情况都逃不过无人机的“眼睛”。系统会对视频图像进行智能分析,一旦发现异常就立刻报警,精准定位隐患位置并描述情况,帮管理人员抢在第一时间排除风险。有了这双“火眼金睛”,为原水管安全提供快速、高效、精准的“数字化”保障,为隐患的应急处置争取黄金时间。


无人机原水管巡检系统AI识别工程车辆


应用场景大拓展,无人机还会“测水质”,解锁水源保护新技能


  我们的无人机可不止会巡检,它们还是水质监测的“空中侦探”。通过搭载多光谱相机,利用遥感技术给水质“拍照片”,并开展水质反演模型研究,为系统平台提供水质信息资源支撑,实现对取水头部的水质反演。


  无人机多光谱传感器以及多光谱分析技术,通过利用在西海取水头部区域设置采样点,多点位采集水样,并周期性地采多光谱数据,结合“多点位水质样本采样结果”和“多光谱数据采集结果”,从中依据现状的样本数据,训练相关性模型算法,分析水体污染,掌握取水头部水质变化情况,长期稳定为水质监测提供支持,有效发挥水源污染前置预警的作用,为市民喝上放心水再加一道“保险栓”。


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影像


  2021年至今,广州水投自来水公司的无人机已经执行了800多次飞行任务,拍了1900多个视频、7500多张照片,其成果“一种多维度水务自动巡航机检测无人机”更获得了国家新型专利。这些不仅是水务安全保障技术的突破,更是广州水投自来水公司积极融入低空经济发展浪潮,将低空飞行技术与城市水务管理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为低空经济在民生保障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水务样本”。


  接下来,这些“会飞的巡检员”还将和数字孪生、5G等技术深度融合,解锁更多守护水安全的新技能,以“低空+水安全”的创新模式,成为守护城市水脉、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为千万市民的用水安全筑起更智能、更立体的低空防护屏障。

索引号:A-16493 作者:何宝莹、廖晓云(摄影:黄国宝、何佳贤) 作者单位:广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
分享到:
审稿:沈诗岚(编辑) 复核:林桂全(副主任) 发布:陈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