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供水在“供排一体”上迈出实质一步
最近,珠海市政府已经同意授予珠海市供水总公司西区五座污水处理厂的特许经营权,并由其融资代建相关配套管网和泵站。根据安排,西区五座污水处理厂将于今年10月前动工建设;3-5年内西区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5.5万吨/日,污水处理率将由目前的10%左右升至85%。 一直被视为珠海污水处理“软肋”的西区污水处理,有望通过“供排一体、市区联动、厂网并建、特许经营”的创新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
珠海西区每天产生20万吨污水,惟一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只有2.5万吨能,绝大部分污水都是未经处理排入了水道!近年来, 西区污水处理滞后成为市民关注的热点,而导致滞后的重要原因则是资金瓶颈。
根据相关规划,2008-2010年斗门、金湾两区要建设新青、三村、三灶、平沙等四个排水分区的厂网工程,总处理规模15.5万吨/日,总投资估算5.51亿元,其中排水厂2.66亿元,管网泵站2.85亿元。
经过认真调研和反复论证,市水务局与金湾区、斗门区、供水总公司共同提出了西区供排水一体化的特许经营投融资建设方案,“利用供水公司的优质国有资源,政府只需投入一定资金,就通过融资杠杆启动相关建设。”
根据方案,政府授予市供水总公司西区污水处理特许经营权,独立承担西区五座拟建污水处理厂的投融资建设、运营责任(BOT),合同期限25-30年。金湾 、斗门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和泵站原则上由市 、区政府负责,具体由供水总公司融资代建(BT)。其中,政府提供总投资30%的固定投入,企业提供 70%的融资贷款,各区政府则承担全额还本付息,建成后资产权属各区政府,有关设施运行及管理维护或按现行模式、或委托供水总公司。
污水处理厂与管网建设脱节,也是制约西区污水处理建设的重要原因。“如果管网不配套,即使污水处理厂建好了,污水照样进不了厂;有些地方管网建好了,污水厂也迟迟无法动工建设。”过去珠海市污水处理建设一直存在厂网脱节的现象,原因就在于厂网建设主体不同。
针对这一问题,此次西区污水处理建设将采取“厂网并建”的模式:由供水总公司作为一个统一的投资主体负责建设和运营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根据相关方案,供水总公司将按照“一个排水规划区一套污水处理管网一座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布局, 同步建设管网、泵站和污水处理厂,真正同步提高城镇污水收集率与达标处理率,实现“污水入网进厂”,从而避免再现“有厂没网,有厂没水”的尴尬局面。
按照要求,金湾、斗门两区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项目必须在下半年开工建设。目前,纳入计划的新青、三村、三灶、平沙、白蕉等片区项目分别已经进入可研立项、污水厂投融资招标、管道施工招标等实质性的前期工作。预计今年7月前能完成“厂网”的规划和前期准备,力争10月前全面动工。
(作者单位:珠海市供水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