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问题“因地制宜”拒绝短板效应
资源是制约世界城市发展的短板,科学地加强这个短板就是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际的世界城市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缺水的柏林提高再生水处理等级,饮用水有1/3是再生水,这增加了可用水资源的总量,符合循环经济和生态学的原理。据悉,东京水灾较多,但没有高筑堤坝,而是在郊区留下开阔的蓄滞洪区,无水时是高尔夫球场和公园,防止水灾的同时还节省了高尔夫球场的土地。在巴黎有一块低洼地,也没有高筑堤坝、画地为牢,而是以准确的气象预报让居民在洪水来前撤离。伦敦泰晤士河在上世纪50年代污染成灾,整整治了30年才基本还清,所以现在伦敦制定了严格的节水(少排污)和污水处理政策。
当前,我国的北京和上海都以建成世界城市和国际大都市为发展的重要目标。由于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一目标符合实际和世界发展趋势,因此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但其关键在于世界城市的形成及其规模以及如何由科学发展观指引。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在世界城市的建设上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自然和谐”;科学发展观要求“可持续发展”,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在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内,否则就无法持续。自然生态的承载力有多个要素:土地、能源、水资源和环境容量等,其中最重要的制约就是水资源。恰恰北京和上海水问题都是大问题。
伴随着经济发展,城镇人口的增加、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产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水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水资源短缺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我国是贫水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的四分之一。
显而易见,水资源短缺,供水量不能保证城镇用水需求,将对城镇化发展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一是城镇缺水将限制城镇规模的扩展。城镇人口增长及产业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生活及生产用水,而供水不足必然制约着城镇规模的扩展。二是城镇缺水将妨碍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限制城镇经济职能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区域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优化。三是城镇缺水将延缓城市环境的改善。由于缺乏必要的环境用水,枯水期河道断流,水环境恶化趋势将加重。在城镇建成区,由于水资源的缺乏,环境卫生、绿化用水不足,将延缓改善城镇环境的进度。四是城镇缺水将阻碍城乡一体化步伐。
那么,我国要解决城镇化水资源短缺问题,还必须依靠加强城镇节水治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一方面,在城镇水系统中大力节水,不仅可减少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减轻对水源的压力,还能减少取水、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的设施投资,进而降低企业的综合经营成本和消费者的水费支出,这是一种对自然和社会各方均有利的多赢的循环模式。另一方面,在城镇水系统中增加治污,可大大削减污染物、改善排水水质,有助于遏制水环境恶化,保护供水水源、提高用水质量,又能增加再生水回用,增加水系统的供水能力和可用水量,其效果也等同于增加水源的补给量,从而降低供水成本,进而促进城镇水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
总之,无论是什么样的水问题,亦或是怎样的解决措施,最好的方法还是因地制宜,按照具体情况的来制定解决措施,相信只有这样才会有好的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