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饮水权”是美丽中国的底线
两会前夕,环保局很忙。大范围的雾霾没治理利索呢,好多地方又曝出地下水污染,还有人要斥巨资“有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之所以水污染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饮水权”是确保公众“活着”的最基本生存权益,也是美丽中国的底线。“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尚能忍受,可要是每天“喝毒水”,公众受得了吗?
近年来,水污染事件频发,小到身边发臭的小沟小井,大到家乡浑浊的大湖大河。在我们的身边,还有没被污染的水源吗?
一组权威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11中国国土资源公报》统计,2011年全国200个城市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4727个水质监测点中,水质呈较差-极差级的已高达55.0%。
中国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句话连续多年写在教科书里,被莘莘学子牢记心中。有些地方确实响应了这样的号召,并没有走这样的道路——因为它们一直是“先污染后污染”,光忙着污染了,哪里想到“治理”二字。只有“摊上大事了”,才“高度重视”起来。
水污染表面上看是环保问题,实际上是发展观“不端正”。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而发展,为了GDP数字增长而发展,罔顾“绿水青山,白云蓝天”。这样做的结果是,高楼大厦盖起来了,老百姓收入也增加了,GDP却带上了“血”和“毒”,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路也断送了。
要建设美丽中国,不能光看报告,更要看“疗效”。靠“有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也不够,因为手无实权的儿子没法监督为非作歹的老子。监督老子要靠“老子的老子”,中央考核地方的“指挥棒”一定要转向,不能再单纯考核GDP了。一个地方的水、空气等环境要素是否达标,是否逐年改善……这些都要列入考核,上级有关部门要不定期抽检,不达标的“一票否决”,并对主要领导人进行问责。
唯有此,公众“饮水权”“呼吸权”等基本权益才能切实保障,“美丽中国”也不再是“空画大饼”。
(作者:潘林青、肖春飞、乌梦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