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动态 > 正文内容

行业动态

东莞拟建3座二代工艺水处理厂

作者:佚名 来源:东莞日报 发布时间:2012-06-19 阅读数: 人次 字号:【

  东莞市自来水从“取水”到“制水”再到“输水”,三个环节中都存在较多影响水质的问题。目前,东江水质达到Ⅲ类地表水的合格率仅为54%;除了第六水厂是第二代处理工艺外,东莞其他水厂所采用的,均是已有130年历史的第一代传统常规工艺,只能去除水中30%左右的有机物,对毒性物质的控制更为有限。

  如何保障供水安全?东莞市水务局昨日出炉的《关于建立东莞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调研报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报告》)给出了答案。东莞市将规划建设3座总规模100万-120万吨的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生产工艺的大型水厂,供水区面积可达1140.4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350万人。同时,加紧出台《东莞市联网水库水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江库联网一期工程或明年4月通水

  东莞市水务局副局长邓伟斌透露,东莞市将推进水源保护工程,从源头减污保安全。“每到汛期,又黑又臭的石马河污水滔滔汇流东江,形成泾渭分明的场景令人触目惊心。”邓伟斌说。

  目前,石马河河口东江水源保护应急工程的项目规划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已列入《东莞市2012年度石马河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后续将分步开展各工程的前期工作。

  《报告》透露,东莞市将以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工程为核心,并寻求与深圳、惠州加强协商和合作的可能,主要是为了弥补东莞市缺乏供水应急储备这一突出短板。

  工程分两期建设,即东线联网引水建设(一期)、西线联网引水建设(二期),一期工程自2007年动工建设,目前已完成30.1公里,累计完成投资16.3亿元,约占总投资的77.6%,预计明年4月建成通水。二期尚未启动。

  邓伟斌建议,尽快启动江库联网引水二期工程以及水源保护工程,尽早落实二期工程初步设计费用,启动设计工作。

  拟规划启动水源利用工程

  “把水库水治理好是完全可能的。”邓伟斌说,深圳投入5.36亿元,对铁岗、石岩水库采用“截污、清淤、活源、围蔽”等措施,使石岩水库水质从2003年的劣V类改善至IV类标准,铁岗水库水质从2003年的IV类改善至目前的II类标准,生态化水库建设已初现规模。

  邓伟斌透露,东莞市水务局正着手准备全市供水规划的前期工作,并将水源利用工程纳入全市供水规划统筹考虑、统一规划。水源利用工程主要包括确定水源分配方案、调整优化全市供水布局、规划建设3座总规模100万-120万吨的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生产工艺的大型水厂,目前尚未实施。

  据悉,工程建成后,联网水库总库容将达1.8亿㎥,可调库容1.1亿㎥,供水区面积可达1140.4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350万人。

  加紧出台联网水库水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同时,对联网水库水源保护区进行划定,开展水源保护工程,实施环库截污、清淤、围网隔离和生态修复等保护手段,确保联网水库水源水质达到饮用水源标准。

  据悉,在水源保护工程方面,8座联网水库除横岗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区划上报市政府待批复外,其他水库的区划已经市政府批准;联网水库水源保护规划已全部完成并获市政府批准,东、西线联网水库水源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均已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已开展松木山水库和同沙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围网隔离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计划今年完成两座水库的围网工程;同沙水库综合整治工程已完成尾水排放、环库截污工程管道长度10.6公里,约占总里程的50%。

  在开展同沙水库综合整治工程的基础上,推动其他水库综合整治工作,加紧出台《东莞市联网水库水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各个水库的水源保护规划和具体的保护措施,提交人大或政府审定印发。

  取水问题

  达到Ⅲ类地表水合格率仅为54%

  “在取水环节,东江水质呈恶化趋势,合格率低。”邓伟斌说,由于东莞市地处东江末端,接连出海口,东江水质受东江上游地区经济开发影响,随着上游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排入东江的工业和生活污水逐年递增。而另一方面,受东莞市区域污染严重的跨界东江支流排洪影响,石马河橡胶坝因排洪每年平均塌坝107天,约有0.4亿㎥污水(相当于东莞市最大的水库存同沙水库的正常库容)流入东江。

  《报告》显示,受咸潮回溯影响,如在2004年特枯年,咸潮曾到达石碣大桥,即使在2011年正常年的情况下,咸潮也上溯超越了东城大王洲桥到达第三水厂。此外,受东江本身的开发影响,如因为东江上中游12处相继筑坝拦河、本地河道河沙偷采严重,导致河床下切、水动力不足,东江东莞段的纳污能力和河道自净能力不断减弱。

  受到上述多方面的影响或污染,东江水质从上游至下游呈恶化趋势。“主要是重金属类,如金属镍等增加较显著,氨氮、耗氧量等反映有机物类的综合指标也呈显著增加趋势。”邓伟斌说。

  《报告》显示,目前,东莞东江段水质全年有半数时间达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如2010年东江水源114次监测结果显示,东江水质达到Ⅲ类地表水的合格率仅为54%,主要超标指标是氨氮,氨氮平均值1.16mg/L;2011年汛期,市第二水厂取水口氨氮最高值甚至达5.8mg/L,远高于地表水劣Ⅴ类水质2mg/L的标准。

  延伸阅读

  第二代自来水技术

  第二代自来水技术是以臭氧、活性炭为核心的深度氧化技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它在第一代去除效果的基础上,解决了有毒微量有机物及加氯消毒副产物的危害问题。缺点是吸附了有机物的活性炭,为病原菌、藻类等生长提供了富含营养物的温床,藻类死亡后分解的具有致癌效应的藻毒素可能残留水中。

  制水问题

  仅一家水厂 采用二代制水工艺

  而在制水环节,水厂制水工艺已不适应东江水质变化,出厂水难保安全。一位水务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自来水处理工艺已经走过了四代。第一代是传统的四步法,第二代是臭氧-活性炭深度氧化法,第三代是超滤膜组合工艺,第四代是新的纳滤技术。

  “而除了第六水厂是第二代处理工艺外,东莞其他水厂所采用的,均是已有130年历史的第一代传统常规工艺(即混凝、沉淀、过滤、加氯消毒四步法),已经不适应东莞市水质现状。”该人士透露。

  该人士介绍说,常规水处理工艺对常规的悬浮物、浊度、细菌、微生物等物质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只能去除水中30%左右的有机物,对毒性物质的控制更为有限。无法解决氨氮超标、水中农药残留、化肥问题;无法有效应对突发水源污染(含咸潮)带来的各类特性污染问题;当水中有机物遭遇水中的溶解氯时还会产生一系列致癌的加氯消毒副产物。

  邓伟斌表示,这种传统的常规制水工艺已不能适应东江水质“氨氮超标严重、有机物类综合指标显著增加”等趋势,尤其在汛期原水污染严重时,更无法很好地控制水中的毒性物质。在汛期经常有市民投诉自来水“有异味”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直接反映。

  输水问题

  5000公里 供水管锈蚀严重

  在输水环节,供水管网锈蚀严重,加重恶化水质。邓伟斌指出,目前东莞市仍有约5000公里锈蚀严重的供水管网没有及时改造,也没资金改造,老化水管结垢严重,导致自来水在输送过程中再次受到管网污染,这也是自来水产生“黄水”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发布:林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