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动态 > 正文内容

行业动态

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水务局局长龚海杰:水务工作将更全面、更系统、更智慧

作者:郑慧梓、郎慧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30 阅读数: 人次 字号:【


  1月25日,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广州市代市长郭永航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在过去五年,广州的污染防治取得历史性成就,其中包括新建污水管网1.98万公里,纳入国家监管的147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16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获评国家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水环境治理既是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一环,也是对广州这座超大城市治理能力的挑战。在过去五年,广州在该领域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育新机,开新局。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广州市水务局局长龚海杰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接下来广州将继续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成效,在水资源管理利用、水环境治理、水安全保障、碧道建设以及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水务工作从重点攻坚转向全面提质


  南方日报:过去五年,广州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群众有目共睹的成绩,未来,广州水务工作重点将发生哪些变化?


  龚海杰: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广州水务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如污水系统韧性仍需增强,流域防洪(潮)体系仍存薄弱环节,水资源配置骨干网有待优化等。


  “十四五”时期,是水务工作由重点攻坚转向全面提质、点状散治转向系统同治、人工主导转向智慧支撑的关键阶段。2022年,水务局在深入推进广州市水务高质量发展上,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在水资源管理利用方面,一是提升城乡供水水平。包括大力推进广州市北江引水工程、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和牛路水库等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与从化区管网连通工程、新和水厂与新塘水厂供水管连通等供水工程建设。


  同时,将加快市政老旧供水管网、城中村、农村供水设施、供水服务到终端改造、户外供水设施验收移交等专项工作;推进供水单元精细化管理、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获得用水”工作,多方面提高供水服务水平。


  二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市水务局编制“十四五”期间广州用水总量和效率控制指标分解方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方案,严格实施水资源刚性制度。按时完成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阶段任务,并积极开展广州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评估相关工作。


  三是深入做好节水工作。继续推动实施节约用水规划和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出台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和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完成全市11个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


  在水环境治理上,深入贯彻10道市总河长令,将河长制的工作重心由水污染治理为主,向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等流域要素协同治理、统筹推进转变,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法规制度,为流域管理机构履职提供法规授权支撑。河长制考核方式也将优化,加大日常监管考核比重,深入挖掘不建闸、不调水、降水位、少清淤等集约治水技术路线。


  在水安全保障领域,构筑“北蓄、中排、南挡”的城市防洪排涝新格局,加快整治易涝积水点,并强化智慧水务建设。


积极研究碧道沿江断点贯通策略,助力珠江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广州的碧道建设有何特色,如何将碧道建设融入广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滨江高质量发展中?


  龚海杰:近年来,广州市强调因地制宜、多元共建,在坚持生态优先、安全为重的基础上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特别是积极探索实践“碧道+”多元融合模式,通过“碧道+污染治理”“碧道+生境保育”“碧道+全民运动”“碧道+海绵城市”“碧道+乡村振兴”丰富了省万里碧道的建设内涵,展示了广州千里碧道的特色魅力,实现了治水治产治城的协调统一。


  以“理想水生活”为理念,今年广州将建设200公里碧道,在年底达成全市累计建成1000公里以上碧道的目标,全力打造省万里碧道的广州样板。


  下一步,我们继续推进高质量滨水空间建设工作,已启动《广州市骨干碧道网设计导则》编制工作,并积极研究沿江断点贯通策略,助力珠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工作。


防洪抗涝系统治理标本兼治


  南方日报:广州如何通过提升防洪抗涝能力,加强超大城市水务治理水平?


  龚海杰:近年来,广州始终绷紧“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这根弦,坚持系统治理、标本兼治,实施源头规划管控,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并荣获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在加强顶层设计引领方面,我们出台相关方案、计划,明确广州“十四五”期间防洪排涝工作时间线和路线图,规划至2025年广州防洪潮能力≥200年一遇,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特大暴雨城市运转基本正常,妥善处置超标准降雨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


  同时实施源头规划管控,建立起以洪涝安全评估为抓手的源头管控机制,在建设项目策划、控规、验收等环节进行管控,确保新建项目不增加周边径流量、不减少城市水面率、不提高区域排涝压力。

  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编制了《广州市城市内涝治理行动方案(2021-2025年)》,通过雨水管网、泵站、河湖整治、源头海绵、调蓄设施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不断提升广州排水防涝能力,减少降雨积水对群众的出行安全造成影响,确保城市安全稳定运行。


  在压实防洪排涝管理责任上,对现存在内涝风险的涵洞、隧道、水浸点进行治理,全面消除风险隐患。


  目前广州基本建立了蓄排结合的防洪排涝体系,能有效应对标准范围内的降雨。但广州还存在建成区部分区域地面高程偏低,在珠江高潮位遭遇强降雨时,雨水不能自排,容易形成内涝;北部山区山洪地质灾害频发,中心城区受山洪威胁和珠江潮顶托,老城区排水管网多为合流制;南部河网区受风暴潮威胁,潮位明显上升等问题。


  下一步,广州市水务局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防汛救灾等城市安全方面的重要论述,把城市洪涝治理纳入“十四五”规划,作为重要内容和重大工程抓实抓好,进一步提升广州防洪排涝基础能力。


年底全市节水型公共机构建成率将达六成


  南方日报:去年,广州摘获国家节水城市称号。作为一座人口净流入城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对于广州来说尤为紧迫,广州在节水方面将如何进一步提升?


  龚海杰:当前,广州节水政策法规体系仍有待完善,节水精细化程度管理还不高,节水任务清单和节水潜力仍不清晰,社会节水意识仍有待提高。


  下一步,广州将继续推动实施节约用水规划、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出台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和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统筹工业节水减排、农业节水增效、城镇节水降损,拓宽再生水利用途径,算清各类型用水量和节水量水账,梳理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水任务清单,推进节水工作精细化管理。


  计划到2022年底,全市节水型公共机构建成率达到60%,市级机关节水型单位建成率达到80%,完成全市11个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


“一区一策”建设海绵城市


  南方日报:广州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哪些“广州特色”?接下来将重点攻克哪些难题?


  龚海杰:截至2021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区338.06平方公里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占比25.5%(以2019年建成区面积1324.17平方公里为基底)。


  广州海绵城市建设是以“核算水账”为基础,以“上中下协调、大中小结合、灰绿蓝交融”为技术思路,以“污涝同治”为主要手段,运用“+海绵”理念,对新、改、扩建项目,“应做尽做、能做尽做”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2021年6月,广州成为国家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但还存在继续改进的地方。一是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性不够。全市各区尚未逐一分析每个排水分区存在问题,编制排水分区的系统化实施方案,导致达标面积碎片化,连片达标区域较少。


  二是建设项目缺少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目前广州的建设项目建成后,对海绵城市规划条件核实时按“承诺制”办理,缺乏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


  对此,下一步将督促各区政府、广州空港委按照《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划定的排水分区,结合片区开发、城市更新等建设工作,编制“流域(或片区)系统化实施方案”,实现“一区一策”。


  此外还将协调规划、住建等部门,建立广州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机制,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定量定性评估,加强项目验收管理。

分享到:
发布:林桂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