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动态 > 正文内容

行业动态

广州:跨越“环保拐点” 走向“绿色经济”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07-02-05 阅读数: 人次 字号:【

  日前,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环境报以及经济日报等中央级新闻媒体,集体来到广州,对广州创模的成功经验进行采访。

  昨日(2月1日),新华社发布题为《跨越“环保拐点” 走向“绿色经济”——广州八年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启示》的长篇通讯,本报全文刊登,以飨读者。

  新华社广州2月1日电 “广州的活力让人忘不了,广州的环境让人受不了。”曾经,人们在赞叹这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型经济强市发展活力的同时,也常常对她的环境感到无奈。

  然而,历来敢为人先的广州,1998年大力推进城市环境面貌改变,2004年正式向环保总局申请创模。这是广州实现“绿色经济”的决心所在,也是广州迈向“环保拐点”的开始。

  2006年11月通过国家考核验收,成为经济总量最大、建成区面积最大、工业企业最多、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我国大型城市实现“经济环境双赢”探索出一条新路。

  八年不懈创模 千万百姓受益

  “十年前,广州的空气非常差,市区的居民根本不敢开窗户,看星星更是一种奢望。”广州大学毕业后留在这座城市的刘玉告诉记者,“现在,广州的天蓝了,水也清了,广州的生活环境完全变了。”

  “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条件下,如何有效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环境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广州市市长张广宁说。8年来,通过政府和公众的努力,广州的环境一天天地改善着。“如同煲汤,细柴文火,火候到了,汤自然就成了。”爱喝汤的广州人用煲汤来比喻自己城市的创模历程。

  广州在创模上可谓“花了大力气”。几年来,全市共投入700多亿元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每年环保建设资金占GDP的2%以上。经过一系列措施,广州市2005年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06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上升到91.5%,国控指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0.0%、4.3%和22.7%。

  在广州南部的小洲村,85岁的简润雄老人每天清早都来到河边散步。他指着旁边的河水说:“你看,这水清了,河边跟公园似的。”他还告诉我们,这个村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19个。

  这里是珠江的后航道,海珠区环保局局长罗可尧介绍说:“原来河道污水横流,鱼虾都没有了,通过整治,夏天有许多人在这里游泳,村民又开始用河水洗衣服了。”

  通过多年“治水”努力,珠江广州河段提前实现了“三年不黑不臭”目标。2006年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7.81%,珠江广州全河段水质达到四类。2006年7月12日,中断了近30年的珠江横渡活动重新开启,省长黄华华、市长张广宁率领4600多名广州社会各界人士畅游珠江,见证了珠江综合整治的成果。

  依靠科技创新 源头杜绝“污染”

  “广州创模成功,很注意依靠高科技手段。”广东省气象局大气边界层探测与应用首席专家吴兑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广州注重应用高科技,超前谋划城市发展。

  广州首先对污水处理厂采用了除磷除氮工艺,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在日处理能力达900吨污泥的广州铬德工程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通过对污泥收集、船运、卸载、处理全过程、全密封、防止臭气泄漏等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可减少污水处理厂22%的污泥产生量。垃圾焚烧发电厂和生活垃圾填埋场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大部分控制指标可达到欧盟标准。

  为了让群众呼吸到清新空气,广州打响了一场从源头治理大气污染的“攻坚战”:坚持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2006年累计形成9.8万吨的脱硫能力,比2005年新增一倍;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走在全国前列,2006年成为继北京之后第二个提前实施国Ⅲ标准的城市;在公交车和出租车已全部推广使用LPG(液化石油气)清洁燃料,摩托车全部退出中心城区。严格控制工业废气和扬尘污染,强化饮食业污染整治,8500多家餐饮服务业户改烧管道煤气、液化石油气,油烟污染投诉大幅下降,3000多个工地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

  在绿草如茵的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这里的汽车制造工厂实现了100%的污水“零排放”,把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进行“零排放”处理,污水变成了“清水”,可以用来清理道路、冲厕所,实现了污水的“循环利用”。“这是广州的企业利用高科技实现环保的一个缩影。”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许振成说。

  做“绿色加减法” 促经济环境双赢

  汽车行驶在广州市华南快速干线上,随行的同志指着绿意盎然的万亩果园自豪地说:“这里有龙眼、杨桃等树种,万亩果园不仅是广州的‘南肺’,也是广州的城市‘绿心’,在市区能保留下这么一片苍翠不容易,这是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保护发展,保护环境’,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产业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工业企业污染问题,实现了经济增量,污染减量的‘绿色加减法’。”广州市环保局局长丁红都介绍说,1998年以来,广州经济以年均13.7%的高速发展,2006年生产总值完成6068亿元,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城市第三位。万元GDP能耗从2000年的0.9吨标准煤降至2006年的0.75吨标准煤,能耗指标在国内大城市中居于领先水平。与2003年相比,2006年广州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减少了24%以上,全市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量约减少了42%。

  记者了解到,广州的“绿色加减法”着重对工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大力实施工业战略转移和老城区“退二进三”计划,即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等手段,把不适宜在中心城区发展的、影响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的企业,以新面貌、新机制、新工艺调整到工业园区,使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和发展空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广州已把147家工业企业迁出市区。投资10亿元实施环保搬迁的广州水泥厂2005年已顺利完成搬迁任务,使长期困扰西部城区市民生活的污染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广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环境好了,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大大增强。2006年,广州平均不到两天有一个超千万美元的项目,5天有一个超3000万美元的项目落户广州。目前,已经有151家世界500强投资广州,仅去年就新增9家。

  创模不是目的,而是一个持续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正如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所言:广州创模通过国家考核验收,是广州环境发展的里程碑,是广州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拐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广州,这颗改革开放大潮中的璀璨明珠,正扬帆破浪勇往直前。

分享到:
发布:曾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