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动态 > 正文内容

行业动态

如何防治“失控”的水污染

作者:王星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07-07-09 阅读数: 人次 字号:【

  太湖、巢湖、滇池爆发蓝藻;沭阳饮用水被污染导致断水……最近的一个月里,全国各地的不少百姓都尝到了“缺水”的滋味,继两年前的“松花江”事件后,“水污染”又一次成了焦点话题。上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流域限批”、“挂牌督办”等一系列“杀手锏”,力图破除“水污染”频发的困局。这样的举措究竟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水污染”到底应该如何防治?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刘昌明。

  我国面临两大“水危机”

  记者:从两年前的“松花江”事件到最近的太湖、沭阳水污染,我国的水源地和流域性污染似乎进入了高发期,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生态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刘昌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在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GDP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这个速度是惊人的。不少地方的高增长,主要是靠大规模的资源(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加工拉动的,由此带来的是各种废弃物质的排放很难适时加以控制,也就相应出现了很多污染,包括水污染。作为高速发展的代价,目前我国水环境恶化事态已十分严峻。“三河(淮河、海河与辽河)”严重污染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而且不少人认为如今黄河的污染已经超过了淮河,说明河流污染的趋势还在加剧。“三湖(滇池、巢湖、太湖)”污染治理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而且耗资巨大,据我所知,仅滇池的治理投资就超过40亿元,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除了水污染,还有一个危机是地下水的超采赤字。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的超采十分严重,过去30年,华北平原累计超采地下水超过了1200亿立方米,大于两条黄河的多年平均水量。这样会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比如地面表层干化、地面下沉、出现愈来愈多的地裂缝与海水入侵。天津由于地下水超采地面下沉了2.9米,河北中部下降了1.5米,沧州地区甚至已经降到海平面以下,不光是北方,南方的一些大城市也都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我国目前的水资源保护面临严峻的考验,治理刻不容缓。

  光靠应急措施远远不够

  记者:针对屡屡发生的“水污染”事件,环保总局日前拿出了“流域限批”、“挂牌督办”等政策,这样的政策究竟能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

  刘昌明:我觉得现在我国水污染防治局面可以用“失控”来形容。理论上,水污染管理应该由环保总局来承担,但用水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水资源的管理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很多部门、单位,不单是一个环保总局说了就能了事。而在水污染治理上,很多部门都是在各行其是,并没有达成共识,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无序的局面,也就催生了一件件污染事件的发生。

  限批也好,挂牌监督也好,这些都只是应急的。要治理水污染,光靠这些应急措施是远远不够,必须从长计议。我觉得首先要从国家的角度统一认识,然后去建立一个全面规划,这个规划要有战略性,要考虑到若干年的发展,这其中首先就要解决增长方式问题,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而不是继续传统的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对于可能产生的污染,国家应该建立一套完备的应急预警系统。

  借助高科技建立预警系统

  记者:在解决“水污染”的问题上,还缺少哪些有效手段?

  刘昌明:我觉得环保事业其实也是高科技事业。要搞好水污染的治理防治,就必须投入相应的科技力量。现在的情况是检查的人一来,一些污染企业的设备就关了,等检查组一走,照样排污不误,这样既浪费人力又未必能收到效果。如果能通过一些高科技的监测手段,比如用卫星更全面地监测各类水质污染,找出污染源,那样就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环保总局现在公布的这些措施,主要针对重点问题和重点区域。有重点势必就有一般,必须抓住重点兼顾一般,不能把目标集中在重点上而忘了一般。其实辽河污染也很严重,但在这次并没有被列在四大名单之列,这不等于说它躲过这一关。还有松花江,绝对不能放松警惕。水污染的局面是全国性的。

  要减少水污染,节约用水也是关键。加拿大的水资源够丰富吧,人均比我们多上百倍。但他们还是全面提倡节水。为什么?因为节约用水减少了用水量的同时也减少了污水的排放量,从水量上说是保护了水源,从水质上说是防止了污染。

  提高全民意识是关键

  记者:解决“水污染”的源头究竟在哪?

  刘昌明:要保护好水资源,保护好生态,提高全民的公众意识是关键。十年前,在路上随地吐痰的人或许会有很多。但现在,随地吐痰的人已经很少见了,因为社会意识提高了。水资源治理保护也是这个道理。在这方面,报纸、广播、电视甚至网络都应该加强宣传,让大家知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各级学校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有必要的话要开设相应课程,编写教材,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这样的意识。

  地方官员也不应该只盯着GDP,保护好水资源,保护好环境才会产生最大的效益,因为良好的环境关系我们所有人的子孙万代。

分享到:
发布:林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