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动态 > 正文内容

行业动态

广州:西江引水 奠定四方取水新局

作者:杨桂荣、朱楠洁 来源:羊城晚报 发布时间:2008-06-27 阅读数: 人次 字号:【

  来自广州市水务部门的最新消息表明:到2010年,随着西江引水工程的正式投入使用,广州市的城镇供水格局将由目前的三足鼎立变为四方取水,广州市中心城区的供水战略将更加安全高效,众皆瞩目的西部水源水质问题也将得到根本性改善。

  往事并不如烟。1905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广东省河自来水公司”成立,翌年动工兴建增埗水厂(后改名为西村水厂),1908年水厂建成投产,距今恰好是100周年。以此为标志,广州公用事业开始萌芽,刷新了居民掘井舀泉、担挑瓢饮的饮水历史,是生活方式的一次革命性提升。

  从当年日供水能力仅3万多立方米的增埗水厂,到今天中心城区7大现代化水厂日供水能力440万立方米,再到2010年西江引水工程改变新一轮供水战略格局,广州自来水已流淌了一个世纪,从纤弱递进到宏大,从贫弊革变为强盛。


  增埗水厂

  流出广州第一滴自来水

  准确说来,广州自来水早在建市之前就已面世。民国十年(1921年),政府首设“广州市政厅”。而早在此前的1908年,广州自来水就迸出了第一朵令人瞩目的水花。

  1905年秋,时值清朝光绪年间,来自上海的商人与当时的两广总督岑春煊一拍即合,以官商合股的形式建立“广东省河自来水公司”,1908年建成并投产广州第一家自来水厂———增埗水厂,第二年开始向西关、南关及惠爱路旧城区三个地方供水,开启了广州公用事业的鸿蒙,广州成为当时全国最早有自来水的城市之一。不过,那时的自来水着实是生活奢侈品,只有富户、官家才能用得起。

  虽然创办甚早,但受到当时经济与社会时局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一直到解放前,广州的自来水事业发展都极其缓慢。1949年,全城供水量仅为4000吨/小时,而漏耗率却高达66%,浊度更高达20以上。当时少数能够享受到自来水供应的市民也常常饱受停水之苦。

  水过海珠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的自来水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1950年广州市政府为解    决一河之

  隔的河南(即海珠区)居民喝上自来水,特别成立了“河南供水工程筹建处”,同年从长堤设直径150厘米的过河水管直通南岸,结束了海珠区没有自来水喝的历史。1951年7月,自来水公司又安装了两条直径300厘米的跨桥输水管,时任市长的朱光亲临剪彩。

  虽然经历过“文革”十年的停顿甚至倒退,建国后的广州自来水事业还是坚持在山重水复中不断前进。到1990年底,广州市供水管网西至横沙、沙贝和南海县的沙溪村;西南至芳村、南海盐步县;东至黄埔南岗、增城新塘区;东南至新洲长洲岛、洪圣沙;南至海珠区以南堤岸;北至江村、同和、龙洞,管网总长度2947公里,供水范围已达374平方公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国后的自来水公司一直注重管网维护,通过管网查漏,节约了大量资源。到 1990年,全市的自来水漏耗率从解放前最高的66%降低到了4.52%。早在1950年,广州自来水的修漏工人就提出了“小漏不过夜,大漏连续修”的口号,在全国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以水养水

  首开全国供水风气之先

  回顾广州自来水的百年发展历程,有一条至关重要的政策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那就是“以水养水”(除去应缴税款外,自来水企业利润全部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

  1980年,尽管当年广州全年售水量增加到43005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32倍,但市区缺水缺压现象十分严重,海珠、芳村等部分地区的水压低到0.5公斤(0.05mpa)以下,全年共有4140件群众来信反映缺水之苦,但同时广州自来水也面临着基建资金严重不足,供水建设滞后等严峻问题。

  为解决这一群众最关注的问题,1981年2月到9月,时任广东省第一书记的任仲夷和广州市市长梁灵光到自来水公司视察。不久,广州市委领导即同意“……公用事业应逐步实行自收自支的方法,我市即先从自来水做起”,而广东省委常委会也同意广州“以水养水”的做法。这一做法,可谓开全国供水行业风气之先。

  事实证明,正是依靠“以水养水”,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再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81年到 2000年的19年间,广州市先后两次扩建江村水厂、两次扩建新塘水厂、两次扩建石溪水厂。此外,还新建了6座大型调节水库。1995年动工兴建供水能力达50万立方米/天的西洲水厂,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投产。最明显的是实行“以水养水”的头三年期间,海珠、芳村等地来信来电反映缺水缺压的投诉下降了 1000多件,各大主要缺水区售水量都有明显增长,市民喝水难的问题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缓解。

  南洲水厂

  开辟饮用净水的新时代

  2004年10月15日建成投产的南洲水厂是广州市自来水发展史上又一座新的里程碑,给市民带来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饮水革命。

  投资26亿巨资建成的南洲水厂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一座饮用净水厂,从项目动工到建成投产,仅用了一年多时间,也是广州市百年供水建设史上工程量最大而工期相对最短的项目之一。

  对于市民百姓来说,南洲水厂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确立了一个新的饮用净水的水质标杆———目前广州市其他各大水厂均在加紧改造,目标就是使出厂水质达到与南洲水厂同样的水质。专家检测表明,经过“臭氧+活性碳”特殊深度处理的南洲水厂的出厂水已达到了欧盟国家的饮用水标准。目前,广州市自来水公司正在完善确保用户终端水质的饮用净水水质监控运行体系,南洲水厂供应的饮用净水正在逐步实现广州人多年来 “打开水龙头就喝”的梦想。


  四方取水确保用水安全


  据市水务部门介绍,目前广州市中心城区取水主要有三大水源:西北部是珠江西航道及流溪河、东部是东江北干流、南部是北江干流顺德水道,基本上形成三足鼎立的水源分布格局。其中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及其属下7大主力水厂日供水能力已达到440 万立方米,足以应对中心城区的全部用水需求。

  据广州市水务部门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提升广州市城镇供水战略布局,彻底解决西部水源地的水质达标不高的问题,广州正在全面推进西江饮水工程建设,力争在2010年亚运会前把西江水引入广州(日供水量将达到350万立方米)。业内资深人士认为,从西江引入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源水,不仅能使江村、石门等西部多个水厂获得足够的优质地表水,还能使广州水源地形成东、南、西、西北“四方取水”格局,将大幅度提高广州市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取四方之水,养广州之民”,一个城市能够同时通过四个主要水源地取水来保障供水安全,这样的战略格局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也是极其少见的。

 
  供水趣闻


  旧时自来水,喜欢来就来


  抗战胜利后到广州解放前那段时间,广州市自来水供水极不稳定,一度成为当时新闻媒体的笑料。1948年9月8日,广州《建国日报》刊登一条读者呼声:“德宣路一带,二三楼居民饱受无水之苦,何日才能
改善?”

  对此,广州《前锋日报》“广州漫谈”专栏载文嘲讽道:“广州自来水正名符其实,自己喜欢来便来,不喜欢来便不来”。


  羊城名片  南洲水厂

  南洲水厂原水取自北江支流顺德水道,日生产饮用净水100万立方米,2004年10月建成,投资26亿元人民币,采用“臭氧+活性碳”深度处理工艺,出厂水水质达到欧盟国家饮用水标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饮用净水生产厂。

  南洲水厂的建成投产,大大优化了广州市的城市供水格局,被全国新闻媒体称为“开启了广州供水现代化的大门”。现每年接待多批国内外大中城市供水行业参观者。

  截至去年12月,城区饮用净水用户达到216万人。

分享到:
发布:李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