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北江、东江全都在喊渴
曾经河网密布、水资源充沛的岭南水乡今年喊渴。由于降雨明显减少,广东预计今年接近2004年的特枯水文年景,发生秋冬春连旱已成定局。在防治水污染的同时,珠江流域不得不面对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记者昨日(10月27日)从广东省水利厅获悉,目前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200多万亩,近24万人饮水受影响。
西江:流量比多年同期偏少约70%
据珠江委水情处专家介绍,当前珠江流域已全面进入枯水期(即每年10月-次年3月),而10月和11月降雨量在整个枯水期中相对较多,所占比重约为30%-40%。但今年10月(截至25日)流域降雨量比多年平均偏少50%,仅为36.4毫米,且时空分布十分不均。
今年10月西江梧州站(1941年建站)和北江石角站(1936年建站)平均流量分别为有资料记录以来最小值和第2小值,均比多年同期偏少约70%。10月15日梧州站流量下跌至1260立方米/秒,为有资料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
据水情处综合分析预测,2009年11月流域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基本正常,降雨量约为40-50毫米,其中西江中下游迁梧区间中下旬有降雨过程,降雨量约为60-70毫米。骨干水库天一和龙滩库区降雨量约为20-30毫米。水情专家表示,鉴于流域前期降雨一直偏少,而每年的12月和1月份的降雨量又是全年最少,如果11月份流域降雨量不能与往年相当,水库蓄水和河道来水将继续减少,可以预见整个流域的旱情将严重加剧,水量调度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
北江:韶关52座水库已经干涸见底
记者日前随华润怡宝和南方都市报联合组织的寻访珠江考察活动来到北江上游城市清远,出乎意料的是,宽阔的北江河床在这一区域几乎完全裸露,考察团来到岸边竟然无水可取,眼前只有一片白茫茫的河沙。考察团成员不得不徒步穿越上千米的北江河道,到对岸有水的地方采水,据现场目测,北江局部河段江水宽度已经十分细窄,干涸的河床甚至占据了原来北江河道宽度的近90%。
据广东省水文局统计,今年1月至10月上旬,广东累计降雨量与多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4%。其中,西江流域广东境内同比减少7%,北江流域同比减少23%,东江流域同比减少28%,粤东沿海及韩江流域同比减少34%。
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中心黎坤博士指出,北江河道之所以大面积干涸,主要原因是水资源总量日趋减少,特别是今年雨量减少,北江上游的飞来峡水库要保持充足的蓄水以应对今年冬季和明年春天的连旱,所以加重了下游河道的干涸现象。
同样在北江上游城市韶关市,据当地三防办统计,今年1-9月份,韶关全市各地平均降雨量减少了33%,比50年一遇干旱年份的2004年同期还少118毫米。由于全年降雨量减少,韶关大中型水库全年蓄水高峰水量达不到正常库容的65%,全市52座水库已经干涸见底。
东江:水质性缺水严重
据调查,东江流域承担着河源、惠州、东莞、深圳、广州东部地区及香港地区合计3000余万人的供水任务,涉及防洪、供水、发电等多个用水目标的协调和优化等方面的问题。据水利部门监测,东江流域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达331.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26.6亿立方米。这部分水资源分配下来,按受水区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量约1100立方米/年,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年人均用水紧张线。
东江流域水质性缺水的问题,特别提出枯水季节的水资源吃紧现象,东江流域生产、生活用水不得不挤占生态用水。据不完全统计,东莞的三资企业在2007年已经超过1.6万多家,惠州当时的三资企业也超过9000多家,加上深圳的外商投资企业,东莞承载的纳污压力可想而知。
据广东省水利厅介绍,近年东江下游的咸潮威胁加剧,枯水期250m g/L咸潮线有时可达东莞的大墩、莞城;另一方面入河排污量也迅速增加,2005年入河废污水排放量达10.9亿吨,已超出东江纳污能力,影响了东江供水水质。淡水河、石马河等支流污染尤其严重,基本丧失水源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