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他山之石 > 正文内容

他山之石

把雨留住:北京“多雨”之年留遗憾

作者:王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6-09-10 阅读数: 人次 字号:【

  连续干旱七年之后,北京终于迎来多雨的一年,这给生活在这个水资源匮乏城市的人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在北京香山,人们发现了久违的潺潺流过的清澈小溪。据说,降水给香山带来多处水景。

    在北京西山八大处水谷流泉景区,已经消失了20多年的高山流水景观重现在世人面前。《科学时报》记者从八大处公园了解到,山上现在仍有自然流水。

    8月15日傍晚,很多人还有幸目睹北京市东南上空出现的一道巨大彩虹。

    虽然也受到一些积水的困扰,但这更多是一个舒适、清新、喜悦的夏季。

    谈到降雨对北京的好处,北京市水务局相关人士对《科学时报》总结说:“水库进水了,地下水有所补充,北京的空气质量也有很大改善——7月份好于二级的天数有29天,还节省农业浇灌用水。今年夏天有一些桑拿天,但总体来说比较凉爽,人们用空调少了,洗澡频率也没那么高了,电力也不像去年用电高峰时那么紧张。”

    那么,北京今年降雨究竟达到什么程度?人们能够利用多少?还存在哪些问题?

    “热岛效应”改变北京降雨中心?

    事实上,迄今为止,整个北京市的降雨量还不如去年多。《科学时报》从北京市水务局了解到,截至8月31日,北京今年降水416毫米,而去年同期是449毫米。

    为什么老百姓觉得今年降雨多?北京市水务局相关人士解释说:“主要是雨都下到城里了,而且局部降雨还特别大,郊区、山区下得不是太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中心主任刘昌明对《科学时报》说,他有一个猜想,今年北京降雨之所以大部分集中在市区,可能是“城市热岛效应”所致。北京市水务局的观测资料也说明,近几年,北京城市中心降雨比山区、郊区多,而且提出一个新的说法叫“北京降雨中心南移”,虽然部分山区的降雨也增加了一部分,但远没城区增加得多。

    刘昌明介绍,随着北京建设范围的加大,该市热岛效应也在扩展,以前限于二环、三环,现在已经扩展到四环、五环、六环。热岛效应因辐合尺度的扩大更强烈了。

    北京山区最大的水库——密云水库,是库容为42亿多立方米的大水库,历史上能蓄水30亿立方米,而近几年都在10亿立方米以下,今年降水也才使水量增加了不到1亿立方米。“不够理想!有报道说相当于增加了几十个昆明湖的水量,事实上昆明湖是很小的。这说明山区降水小于城区。”刘昌明表示。

    “地面硬化工程、立交桥工程、高楼大厦工程、大草坪工程、灯光工程等等都会给城市环境带来热岛效应,这些工程堆砌在一起,就会把城市环境推向越来越热的境地,增加城市的热岛效应。”中国生态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的李皓博士对《科学时报》表示,“虽然北京植被状况比以前好了,但还很不够,许多绿化部门还在频繁剪草,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要想借助城市绿地来给城市降温,就必须让植被保持一定的高度,这包括多层次绿化和立体绿化。”

    绿化误区导致雨水流失?

    “在北京的绿地上几乎看不到任何保水措施,北京马路边所有的树坑和绿地土壤中没有任何有机质覆盖,因此下到绿地中的雨水很快就蒸发掉了,而水汽也是温室气体,滞留在空中很热,不舒服。”李皓同时认为,在北京的城市建设中,还看不到将马路上的雨水直接引向路边植被地带的细致设计,没有雨水出口的路牙挡住了流向绿地的雨水。雨水只能在路面上形成积水甚至水坑,水渗不下去也会增加蒸发,还会产生蚊子滋生等问题。

    李皓表示,草地高度保持在20公分以上可以使阳光不能直射土壤而降低土壤温度,有效减少绿地表土的水蒸发,还可以大大节约浇灌用水。草地少修剪能减热保水,还有利于社区生态,拔除天然植被对城市生态不利并增加扬尘污染。

    李皓告诉记者,清除土壤中的有机质是绿化部门多年来强调的卫生标准,殊不知这些做法会使土地沙化、不吸水、不保水。如果城市中有大量植被地带,雨水就可以通过植物的根系往下渗,植被地带中的地表生态活跃,也可使土壤疏松而增加土壤对雨水的吸收力。

    尽管大量雨水会通过路边的雨水口最终进入河道,但很多人把路边的雨箅子当成了排污口,特别是一些路边的餐饮小店,把泔水、垃圾都倒进去。“这些污物会随雨水进入河道而污染河水,我们看到的绿藻就是这种污染的后果。但据我观察,北京的城市管理部门还没有严格禁止向雨箅子排污!”李皓遗憾地说。

    但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禁止向雨箅子排污的规定早已有之,某些地段也竖了牌子禁止排污、倒垃圾,但人员有限,盯不过来;另一方面,大众也缺乏相关知识。于是,此类现象便屡屡发生。

    “冷季型草坪的草根又细又短,基本无法吸收降雨,因此希望北京不要继续选栽这样的草坪。”李皓呼吁说,“北京某些地段还有精品绿化工程,那里草地的绿色是靠不断地撒尿素、撒农药、大量浇灌维系的,这样的绿地除了浪费水资源,还会带来化肥、农药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善待天然草地,就是帮助雨水更多地流入地下!”李皓说。

    雨水利用进行时

    刘昌明认为,北京市目前的雨水利用相对较弱,即使是在多雨的年份,也只是产生一些地表水,然后白白流走。

    北京市水务局相关人士对《科学时报》介绍,北京雨水的出口主要是北运河,而现在出去的雨水并不多,很多雨水要么下渗、要么回收、要么收入水库,当然还有蒸发。

    对于集雨工程,北京市水务局的相关研究已经进行了10年,在北京也有很多示范点,从去年开始大力推广。水务局发过倡议书,市政府也有号召——去年,市政府还带头在政府大院里挖了一个能收集40万立方米雨水的积雨池。“一方面可以代替部分清洁水,而雨水收集处理后可以用于绿化、冲厕、洗车等,还可以减轻往马路上排水的压力。另外,也是让大家树立雨水利用这么一个理念,国外很多地方也都这么做了。去年,城区小型的集雨工程、设施有55个,目前已经达到100个,郊区已经达到124个。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准备在城区增加100个,在郊区增加200个。现在正在大力推广。”水务局相关人士介绍说。

    这种集雨工程只是雨水利用的一种形式,“很多单位修路改用透水砖,比如万寿公园。那里没建集雨工程,主要是通过路面下渗。我们正在大力推行此类小型措施。市里也有一些大型的工程设施,比如灌溉的一些设施等。”

    记者了解到,下凹式草坪正在北京逐步推开,以便减少路面积水和下水道排水压力,让更多雨水直接渗入地下。在去年北京市水务局和其他7个部门联合发出的收集雨水倡议书中,其中一项特别要求——建设工程完工,必须把雨水利用和中水利用的相关设施同时做好。

    “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和一些相关规定的出台,我觉得情况逐渐会好的。”北京市水务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