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重拳治理巢湖水污染 市民饮用水源100%达标
水乃生命之源,但是近年来合肥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致使巢湖水质日渐“浑浊”,巢湖水体呈现中度至重度营养化状态。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合肥重拳出击,力扼污水排放,加大水环境治理投入,2006年起,巢湖水质呈现可喜变化,并力争20年内,恢复山清水秀容貌,还合肥市民一片碧水蓝天。
日渐危急的巢湖水质污染牵动着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心,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强调:到2010年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南淝河、巢湖,让合肥成为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合肥市委副书记、合肥市市长吴存荣质朴地说:水是城市之魂,环境搞坏了,吃亏的是自己。
危情就是命令,2006年至2008年,合肥市投入64.6亿元用于环保投资,而这三年比整个“十五计划”5年的总投资还多5亿元,用于水环境治理就占了24.67亿元。仅2008年,水环境治理投资达13.28亿元,为历史之最。
不能让每一个合肥市市民引用不健康的水质。为了保护城市饮用水源,关闭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一级保护区内的所有工业企业排污口,搬迁、关闭了30多家畜禽养殖、餐饮企业。在全省率先开展的109项水质全分析,合肥市饮用水源100%达标。
还原巢湖山清水秀,必须遏制工业水污染。相关数据表明,2008年合肥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000万吨,较2005年下降70%截至2008年底,全市建成8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5%以上。
引“泉”入城、“治湖先治城、治河先截污”、“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十大湿地公园建设,重拳协力整治,合肥市水环境治理的措施、成效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河国家环保部周生贤等领导的充分肯定。2008年,周生贤部长在考察巢湖治理后指出,合肥的环保举措在全国“领跑”,已经由口号变成实际的行动,相信这是一个富有生命的运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