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安“三招”突破当前农村饮水工作瓶颈
广安区政府针对该区目前农村饮水困难地区条件差,解决难度大;饮用水源污染严重;饮水工程设施管护不到位等现状,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力度,“三招”突破当前该区农村饮水工作的瓶颈制约。
“第一招”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快农村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建设步伐。该区区政府把农村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工作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群众办实事和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长抓不懈,并将工作列入各级各部门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加以实施和考核。工作中进一步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整合新农村建设的各种资金,加大投入,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将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层层分解落实。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领导小组”,由分管水利工作的副区长任组长,水利、财政、发改、卫生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全区饮水工程项目的实施。区水利局牵头组建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办公室,督促、指导全区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的实施。全区上下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上下联动的管理机制和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为全面完成该区农村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工作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力地保障了全区农村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第二招”是进一步调查核实情况,编制专项规划,整合各种资金和项目,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针对全区农村饮水解困规划缺漏和因工程设施老化、损坏,水源枯竭造成的饮水返困的现象,区水利局再次进行统计核实。目前全区农村共有468个自然村、32.06万人存在着饮水困难问题,为加快解决我区规划外32.06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区政府组织人员在进一步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完成专项规划,加大资金项目的整合、争取力度,加大对农村饮水问题解决。统一规划,统筹实施,整体推进,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集中供水工程81处,分散式供水工程3120处,逐步解决32.06万人的农村群众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第三招”是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措施,切实加强饮用水资源的保护和饮水工程的建设管理。
一是建管并重,完善机制。为了保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工程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总结过去几年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实践经验,规范建立规划建卡、社会公示、资金报账、集中采购、工程监理、落实管理责任等做法,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规定》切实加强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确保投资效益。
二是结合“用水协会”、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的管理方法,认真做好工程管护工作,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为了保证工程建成后能够长期发挥作用,该区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全面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的管理方法,让用水户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等各个阶段都要有代表参与,切实维护用水户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并在充分征求用水户意见的基础上,广泛接受用水户的监督,充分调动用水户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做到工程建设前广泛进行宣传,对工程建设方案、管理体制和水费收取方式充分征求用水户意见;工程建设时,由受益农户选举代表进行跟踪监督;工程建成后,对小型供水工程,由用水户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成立用水协会,实行自主管理;对区域集中供水工程,采取专管机构、受益村和用水协会管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
三是加大保护饮用水源力度。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是该区农村饮水困难的主要因素,保护好饮用水水源,是保证农村群众安全饮用水的前提和基础,今后将采取以下措施,把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作为保证饮水安全工作的重点,切实保障饮水安全:进一步加大水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搞好废污水、垃圾处理,减少面源污染;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分级保护区划定工作,严格禁止破坏保护区和水资源保护设施的行为;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