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文化副刊 > 正文内容

文化副刊

扎尕那行记:于秘境中见天地,于沉静中归本心

作者:黄少纯 来源:广东水协网 发布时间:2025-09-29 阅读数: 人次 字号:【

  提笔时忽然叩问自己:旅行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AI给出的定义清晰直白——“人们离开常住地,前往其他地方进行短期外出活动”。可若论其深层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逃离日常琐碎的出口,是延伸认知边界的窗口,更是一场向内探索的修行。我们带着原本的自己出发,最终,总会携着一个被世界滋养得更丰盈的灵魂归来。



  于我而言,多次的旅行早已给出答案:旅行是阅山河之壮阔,观天地之浩渺,见众生之百态,品美食之风情,最终寻得内心的澄明。它从不是“打卡”多少景点、定格多少照片的数字游戏,而是让自己真正融入眼前的世界,用脚步丈量土地的温度,用感官接纳风景的肌理。正如古人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旅行或许无法拉长生命的长度,却能实实在在拓宽生命的广度。


  在这秋风渐起的八月,我与友人组团奔赴扎尕那,盼在这片高原秘境里,寻一份沁骨的清凉。我们载着对远方的无限憧憬,向着那片格桑铺绣、青稞泛金的高原驶去。车窗外,翠色欲流的原始森林铺展至天际,松涛阵阵如天籁在耳畔回响;而那座与冰川相守了万载光阴的石城,便在层峦叠嶂的掩映中,缓缓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初入扎尕那,恍若一脚踏入了被岁月遗忘的水墨长卷。巍峨的石峰如天然屏障,环抱着藏在深谷的村落,古老的木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嵌在青山绿水间。清晨,薄雾如轻纱缠上峰尖,漫过屋顶,阳光奋力穿透云层,洒下一道道金色光箭,与山间云雾交织出如梦似幻的景致;路旁草叶上的露珠折射着细碎的光,像大地未干的泪滴,又似晨光漾开的笑意;傍晚,炊烟似游丝袅袅升起,牵住暮色——每一缕光影、每一丝气息,都在诉说着不被外界惊扰的岁月故事。沿着蜿蜒山路前行,每一步都像在叩问大地的脉搏,连呼吸都染上了山野的清冽与纯净。


  有人说,扎尕那不是景点,是天地写给人类的情书;佛语亦云,它是藏在群山里的石匣,开启它的钥匙,埋在每个人的心底。此时初秋,正是繁花未尽的时节,粉色野蔷薇拢着花瓣,在风里轻轻摇曳,像羞涩的少女垂着眉眼;白色蒲公英星星点点散在草甸上,风一吹便举着小伞跃动,似坠落在人间的星子。微风拂过,花海翻起层层浪,清甜的花香漫过鼻尖、绕上心头,让人忍不住闭上眼,任心神沉醉在这不染尘埃的仙境里。脚下的草甸软如绒毯,四周只剩风声掠树、溪水淌滩、花开簌簌的声响,尘世的喧嚣纷扰尽数褪去,时光仿佛在此刻凝住了脚步。


  行至仙女湖观景台脚下,仰头望去,那条隐没在密林间的木阶,宛如一条蜿蜒的丝带,朝着“伸手就能摸到云”的山顶延伸。循着木栈道向上攀爬,待到踏上观景台的刹那,山风裹着雪山的清凉扑面而来。张开双臂深呼吸,扎尕那的全貌便毫无保留地铺展在眼前:浅灰色的屋顶与黄色的墙体,在浓绿的山野间格外鲜明,袅袅炊烟里飘着人间烟火的暖意;房屋层层叠叠顺着山势起伏,村前的青稞田铺成一片金黄,尽显人与自然的相融相生;溪流穿村而过,叮咚水声为河谷房舍添了几分灵动;山坳里,寺院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五彩经幡随风飘动,为这幅风光画卷晕染开浓郁的藏地风情。



  站在观景台极目远眺时,所有的奔波与攀爬都有了答案。那些曾在书本里、想象中的“山河辽阔”,此刻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扑面而来的风、触手可及的云,是村落与山野共生的温柔,是经幡与炊烟共舞的安然。



  临走时回望,扎尕那依旧藏在群山的臂弯里,像一场不愿醒来的梦。我忽然彻悟,人们为何总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旅行从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在陌生的天地里,卸下日常的疲惫与浮躁,重新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然而这里的石峰沉默了万年,却教会我敬畏自然的厚重;这里的村落守着质朴,却让我明白简单的纯粹。


  当车轮驶离这片秘境,衣间似乎还沾着草甸的清香,眼底仍印着雪山的轮廓。我知道,这场旅行的意义早已不止于看过的风景,那些被自然滋养的感动、被宁静治愈的心境,会化作往后日子里的底气,让我带着更澄澈的初心,从容面对生活的琐碎与漫长。而扎尕那,这座藏在群山里的石城,终将成为记忆里最温柔的惦念,时时提醒我:天地辽阔,本心可贵。

索引号:A-16538 作者:黄少纯 作者单位:中山公用水务投资有限公司
分享到:
审稿:沈诗岚(编辑) 复核:林桂全(副主任) 发布:陈绮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