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独家资讯 > 正文内容

独家资讯

跟着城市体验官溯源探秘,看北江水如何“流”进花都

作者:陈颂宜 来源:广东水协网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数: 人次 字号:【

  季夏八月,清远北江碧波潋滟。为深入践行“百千万工程”,以碧水脉动赋能强村建设,在广州北江引水工程通水投产一周年之际,花都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联合广州水投花都自来水公司举办“城市体验官 花样乡村行”——花都区聚力百千万工程自媒体采风活动,邀请城市体验官一起溯源探秘,用镜头捕捉北江之美,以独特视角记录现代水厂的脉动。


  从浩荡北江取水口到花都水厂,这条26公里的城市“生命线”跨越山水,联动城乡发展,正以其领先科技与生态理念的壮丽图景,在体验官们眼前徐徐铺展……


第一站:北江取水口



  武广高铁桥上游约600米处,北江引水工程取水口静静矗立于江畔,这里是溯源之旅的首站,也是清冽活水自清远奔涌向广州的起点。伴随着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解说,北江水的前世今生如画卷般展开——它发源于南岭的涓涓细流,在古代又被称作是溱水,属于珠江水系,源头则是在江西省的石碣大茅山,尾端是和西江相交融最后汇到珠江,化作千万家庭的“生命之泉”。


  该工程取水口距清远水利枢纽36.2公里,距清远飞来峡水利枢纽18.6公里,该处河床较稳定、岸坡地质情况较好,水质各项指标基本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流量满足远期100万立方米每天和近期60万立方米每天的取水量。它不仅有效解决了花都区近200万人口中长期稳定用水的核心需求,更成为深化“广清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


第二站:北江原水泵站



  转场北江原水泵站,沙盘上蜿蜒的蓝色光带将北江引水工程勾勒得越发清晰。这条长约26公里的地下水脉由取水头部、引水隧洞、沉砂池、加压泵站、输水管道,以及输水隧洞等关键结构组成,自取水头部经长约2.8公里的引水隧洞引水至取水泵站进行提水加压,再经过直径为3.0米的输水管道和长度分别为8.6公里的输水管道、14公里的隧洞后,输水至广州北部花都区花都水厂及芙蓉嶂水库。

移步至中控室内,BIM+GIS三维建模与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集控平台,将水流、压力、设备状态等数据实时呈现在电子屏上,构成24小时守护的“神经中枢”。


第三站:花都水厂



  午后,城市体验官们登临综合楼屋顶花园,这座占地面积650亩的“绿色工厂”尽收眼底。作为改变广州北部供水格局的关键一环,采用“绿色生态、低碳环保、智慧创新、稳健高效”理念建设的花都水厂,以日供48万立方米的产能,服务百万居民。更令人惊叹的是其“绿色密码”:利用多层次立体化的厂区绿化系统和雨水循环系统,构建了阶梯雨水花园生态景观;利用45米地形高差依山布局,通过多层次绿化和雨水循环系统打造阶梯雨水花园;生产废水全部回收利用、污废水零排放,每年节约用水量相当于2000个标准泳池,真正实现“滴水归厂、泥渣成金”。


  在综合楼二楼集控室,10.8米智慧大屏正实时跳动着物联监测点数据。这里不仅是水厂的“神经中枢”,更是联动全区“源、厂、网、站”的数字大脑。通过“物联网+AI+无人机”技术矩阵,花都水厂实现了生产调度、监控应用、设备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等智慧化管理。北江水源的每一次脉动、管网压力的微妙变化、加压泵站的实时状况,都被AI算法精准捕捉转化为决策依据,极大地提高了供水的安全性与节能水平。


  沿着空中连廊参观絮凝沉淀池、V型滤池等单体建筑时,城市体验官们纷纷赞叹:“这哪是水厂,分明是座会呼吸的生态公园!”阶梯雨水花园中,水生植物随风摇曳,脱水车间的泥渣正被转化为建材原料……


  周年回望,花都水厂这颗因北江活水而澎湃跃动的水处理“心脏”,已稳健运行将近一年。它源源不断地汲取北江清流,经过层层净化处理,持续为广州“五源六脉”供水新格局注入强劲而可靠的生命动力,也为即将到来的十五运会等重大活动供水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这座现代化水厂,正以每滴水的精诚守护,见证着城市水资源保障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此次“城市体验官 花样乡村行”活动为民众走近北江引水工程、走进花都水厂搭建了沉浸式体验桥梁。待花都水厂北侧的水生未来文化体验馆建成开放后,市民将可在此开启水文化主题的“科普+科技”探索之旅——指尖轻触互动屏上蜿蜒的蓝色水脉,便能直观追溯清流从清远山间奔涌而来、最终滋养花都千家万户的生命旅程,深度感受人、城、水的和谐共生。

索引号:A-16471 作者:陈颂宜(摄影:卢治良、曾庆毅) 作者单位:广州市花都自来水有限公司
分享到:
审稿:沈诗岚(编辑) 复核:林桂全(副主任) 发布:陈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