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潮屡威胁 珠澳供水“咸潮问题”亟待解决
导读:近几年,咸潮屡屡威胁澳门及珠海等珠三角城市的供水安全,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珠澳等地供水安全问题,温家宝总理曾亲笔批示:尽早解决珠澳供水“咸潮问题”!
6月2日下午,国家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在澳门中联办举行的报告会上表示,国家有关部门为解除澳门同胞咸潮之苦采取了多项应急措施,到2010年,这一问题将得到基本解决;到2020年,这一问题将得到全面解决。
围绕如何切实解除澳门和珠江三角洲河口地区人民咸潮之苦这一问题,记者昨天分兵多路,采访了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海、中山、江门等水利部门,探求确保珠三角供水长治久安的“良方妙药”。
抗咸大事记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于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组织实施了压咸补淡应急调水。
○去年成立了珠江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进行了去冬今春长达六个月的珠江流域骨干水库联合调度,有效缓解了咸情,基本保证了澳门同胞的正常供水。
○水利部组织编制完成了《保障澳门、珠海供水安全专项规划》,根据规划,到2010年前加快完善珠澳供水体系,建立枯水期水量调度机制,加大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设力度等,基本解决澳门、珠海的供水安全问题。
○到2020年,完善以大藤峡等水利枢纽为主体的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和水量调度机制等措施,全面解决澳门、珠海的供水安全问题。
现状:“西水东调”成功,珠澳今春告别咸患
2006年~2007年的枯水季,咸潮并没有减弱。然而这次,珠澳居民终于没有尝到水中的咸味。
去年12月26日,珠海“西水东调”工程(珠海咸期供水应急工程)投入使用,为珠澳咸期正常供水提供了重要保障。“西水东调”成功取水后,对珠澳供水的取水点由原先的磨刀门下游西岸,平移20多公里至上游西岸。自此咸潮来袭,该工程将能保证每天124万立方米的淡水源源不断从磨刀门上游西岸的平岗泵站输往珠海、澳门两地。
“西水东调”工程耗资4亿元,主要是铺设长约22公里底下输水管线与原先广昌泵站接驳和扩建平岗泵站。咸潮来袭,一旦磨刀门下游的广昌泵站无法抽取优质淡水,则由远离出海口的平岗泵站输送西江淡水与广昌泵站接驳,每天保证100万立方米优质淡水直接输往珠海主城区和澳门两地,按这个取水量可以满足珠澳居民五年内供水不受咸潮影响。
规划:修建水库扩大库容,增加蓄水量
“西水东调”应急工程并不能彻底解决咸潮之患,珠海开始规划一系列的配套建设,以保两地居民告别“咸患”。
矫勇前日在澳门的报告会上也表示,无论是满足澳门及珠海近期用水还是长远需求,首先要完善珠澳供水工程的合理布局,以竹洲头、平岗、广昌等泵站为骨干取水工程,以竹银、竹仙洞等水库为骨干调节水库,配置较完善的输水管网,实现水库群的联网联调,构建更为完善的供水保障体系。
昨日,记者从珠海市水务部门了解到,珠海未来几年内将陆续建设的配套供水工程主要是修建水库、扩大库容,靠增加蓄水量来抵御咸潮影响。第一步准备启动修建竹银水库,一期规模为500万吨,工程目前正在设计,计划年内动工。
下一步将开展的是竹银水源系统工程——把竹银水库、马敦水库、月坑水库、平岗泵站和竹洲头泵站连通。整个水库群建成后,有效库容达3900万立方米。目前此工程的规划方案已上报国家水利部,预计耗资5.8亿元。根据计划,争取2010年之前竣工。
目前,珠海主城区现有水库共7座,库容为3500万吨,只够供珠澳两地30多天的用水。而配套工程完工后,珠海主城区水库的有效库容将比现在增加一倍多。就算遇上二十年一遇的枯水期,无论咸潮怎样侵袭,市民也能喝上西江甘泉。
远期(2020年)规划有两个方案,方案一是建设鹤洲南平原水库及配套工程,同时建设竹仙洞—澳门青州水厂的第三管道和广昌—珠海南区水厂管线等输水工程。方案二是结合目前广东省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的西水东调工程的总体规划方案,上移取水口。远期规划方案可根据未来澳门、珠海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供需和咸潮变化情况,做进一步的研究论证、比选确定。
呼吁:珠江全流域应节水防污
国家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表示,确保澳门及珠三角地区供水安全,须建立枯水期水量调度机制。
为有效解决咸潮上溯对整个河口地区供水及生态的影响,保证珠三角河道枯水期的最低生态流量及珠澳的供水安全,必须建立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长效机制,包括:抓紧完成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及制订水量分配方案,尤其要明确枯水期实际及主要水库下游控制断面的基本下泄流量;充分发挥流域防汛抗旱指挥机构作用,以保证珠三角饮水安全为前提,调整流域骨干水库水量调度规划,做好上下游水资源的统一调配。
实践证明,珠江全流域更要加强建设节水型社会,缺水地区需要节水,丰水地区也要节水。
为此,珠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提出了珠江流域的节水目标:到2010年,流域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到106立方米以下,流域灌溉用水总量原则上不再增加;到2020年,流域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到60立方米以下,流域灌溉用水总量呈缓慢下降趋势。
咸潮危害
近年,由于珠江流域连续干旱,上游来水偏少,下游河口受咸潮侵袭,每逢冬春季节,珠江三角洲接连发生严重咸潮,澳门、珠海、广州、中山等城市供水咸度超标,珠江三角洲地区1000多万居民的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成为珠江流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引起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
水利专家:建流域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是关键
水利专家指出,珠江三角洲抗御咸潮要从被动应急到主动应对,下一步就是要将骨干水库联合调度的成功经验制度化、规范化。
——“软件”上是建章立法。目前,珠江水利委员会正在积极进行《珠江骨干水库调度管理条例》立法的准备工作。制订工作争取在一年内完成,送水利部、国务院审批。
——“硬件”上是建立流域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位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黔江河段广西桂平县城上游约12公里处,无论在水资源配置、防洪安全、水资源保护等方面,都是西江水系无可代替的流域控制性枢纽。大藤峡水利枢纽的建成,可大大减轻调度难度。
在抵御洪水方面,2007年2月28日国务院听取的《珠江流域防洪规划》中,将大藤峡水利枢纽确立为控制西江洪水,构建西、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流域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可将西江100年一遇洪水消减到50年一遇;并可将上中型、流域型200年一遇洪水削减到50年一遇以下,是保障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防洪安全的关键性工程。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大藤峡由于路途短,对于西江中下游发生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可发挥应急作用。提高流域中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的水污染综合应急能力,大藤峡同样是唯一的选择。目前,大藤峡水利枢纽正紧张进行立项的前期工作,争取在“十一五”规划的后期动工。
各地治咸措施
中山:
引西江水抗咸潮
本报中山讯 (记者王锋)昨天记者了解到,中山市水利部门已经有了解决咸潮的新设想,引西江水入凫州河、岐江河,彻底击退咸潮。同时还出台了《供水系统咸潮应急预案》,保障市民用水安全。
未来市民不再为咸潮挠头
中山境内河流交错,雨量充沛,人均水资源量约3400立方米,达到了联合国规定的丰水标准。其实在2003年之前,中山市民几乎很少受到缺水困扰,不像今天这样为咸潮挠头。
为了应战咸潮,中山力争在今年国庆前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昨天,在中山坦洲镇联星村,村民告诉记者,联星村处于珠江口,每当咸潮到来时,用水特别困难。不过,现在他们村已经通了自来水,村民都喝上了干净水,再也不怕咸潮了。
而中山市水利部门表示,他们已经有了解决咸潮的新设想,引西江水入凫州河、岐江河,彻底击退咸潮。中山市也出台了《供水系统咸潮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地减少咸潮造成的损失,保障市民用水安全。
新会:
3年消除咸潮影响
本报新会讯 (记者黄文生、黄健能)新会是著名的水乡,被称为沙田地区,这里的居民世世代代受咸潮的影响,“咸水歌”就起源于新会、斗门一带。
供水并网3年喝上优质水源
为实现江门与新会的并网供水,从去年10月开始,由江门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投资铺设了全长15.5公里的DN1600管网,耗资高达9000万元。
去年2月28 日,江门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正式向新会实行并网供水,首期日供水规模达5万吨。江门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汲水点在西江,处于新会的上游,水质较好。随着江门新会并网供水工程的实施,受咸潮影响、水质不尽如人意的牛勒水厂被关停,以保障区内管网的水质。
今年1月12日,投资1.5亿元的中国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与新会区政府合资经营的广东新会水务有限公司项目启动,该项目直接引新会古兜山水库的优质水源,通过管网输送到新会城区,直接供应给居民饮用,同时关闭西江下游和潭江汲水点,使市民的饮用水不再受咸潮影响。
该工程完善了新会城区分质供水系统,确保3年内新会城区居民用上古兜山脉水库优质饮用水,5年内,新会将实现新会城乡供水一体化,处于新会偏远地区的小岛居民将喝上“放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