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他山之石 > 正文内容

他山之石

铜仁地区兴水治旱 解决80万人饮水困难

作者:王全香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发布时间:2007-08-08 阅读数: 人次 字号:【

        千百年来,铜仁地区的老百姓为水吃尽了苦头!

        2005年,一场20年来罕见的旱灾,从伏旱一直延伸到秋旱,持续时间长达4个月,造成铜仁地区80万百姓饮水困难,40万亩耕地绝收。

        为了取水,许多山区老百姓起早贪黑,翻山越岭,往返十多里,肩扛车运,把家里所有锅、碗、瓢、盆、桶都用来装上水,有的还用箩筐套上塑料袋装水;为了争水,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因为缺水,老百姓一水多用,洗菜—洗脸—洗衣—洗脚—喂畜。

        地委领导在总结旱灾教训时说:“铜仁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我们不能一届届等下去,让群众年复一年盼下去,不能让老百姓带着干渴去奔小康、带着干渴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年8月,地委、行署提出“苦干十年,基本解决全区工程性缺水问题。”

        一场声势浩大的兴水治旱战役打响了。两年来,在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铜仁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战天斗地,在平坝丘陵地带,兴建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在山区半山区,兴建“三小”工程,使全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千人誓师:向工程性缺水宣战

        这是铜仁地区治旱史上一次雄壮的千人誓师!

        2005年11月5日,来自铜仁地、县、乡、村的1000多名干部会聚在一起,隆重举行“十年治旱”誓师大会,决心打一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攻坚战。

        这一天,铜仁地委、行署出台了《苦干十年,基本解决全区工程性缺水问题的意见》,提出到2010年,全区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5亩,解决65万人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到2015年实现人均0.5亩旱涝保收耕地,基本解决粮食生产安全和13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这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铜仁地区“十年治旱”的举措得到了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关注。水利部多次考察后,认为解决好铜仁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对于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2006年9月,水利部、省政府联合把铜仁地区作为全国唯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利扶贫试点地区,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规划和行动方案,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亲自出席,省委书记石宗源发来了振奋人心的贺词!

        按照规划,为期五年的水利扶贫,将在铜仁地区建起2个大型灌区、4个中型灌区,新建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80座,修建干渠、支渠2000多公里;在山区和半山区,将建起“三小”工程30多万口。“十一五”期内,水利部投入铜仁地区水利建设资金30多个亿,国家和省烟草专卖局投入烟水配套工程项目资金6个亿。今年,省政府又把铜仁地区确定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区。“十年治旱”资金不成问题。

        两个冬春:百万干部群众奋战治旱一线

        沉寂的山乡沸腾了!

        村村寨寨,山山岭岭;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运水泥,打沙石;建水池、修水沟……哪里是缺水之地,哪里就是人们酣战之处。

        这是20多年来未曾有过的场面!两个冬春,铜仁地区上百万干部群众和十多万民兵预备役人员日夜奋战在治旱一线,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浪潮。村子里,彩旗飘扬、横幅高挂,高音广播播放激昂雄壮的乐曲;广袤的田间,人们甩开膀子挥汗大干,机声隆隆,人潮涌动……

        时不待我,只争朝夕!

        铜仁人详细制定了以松桃道塘水库、德江梅子坝水利工程、乌中灌区续建工程等骨干水利工程为支撑、以“三小”工程进行雨水集蓄利用为重要内容的“十年治旱”进程表。

        蓄得住水是关键!

        过去铜仁老百姓修小水池时不懂科学技术,水塘修得浅,防渗做得差,池里蓄积的雨水几天就渗漏蒸发了,小水池成了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的摆设。在这场治旱兴水战役中,专职水利技术员上山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科学规划、科学施工。一口水池,深2.5米,用水泥抹平池壁池底防渗漏,精心设计的连接水池的拦山沟沿着山脚挖,一条长数百米的拦山沟拦截的集雨坪多在1000平方米以上。每当下雨,顺着山坡淌下的雨水被拦山沟引入水池,一场中雨就能蓄满连片的水池。

        玉屏自治县亚鱼乡腊树林组,过去15年间辛辛苦苦开凿几十米深的石缝,没有找到地下水。现在,水利技术员上山,做规划、搞设计、手把手地教,全组14户人家建的44口小水池全部蓄满了水。

        明晰产权才能激发村民的原动力。铜仁地区规定,农民建山间小水池,每立方米政府补助60元,水池产权归自建农户。农民积极性一下子迸发出来,村组互换工时,亲邻相帮,山区“三小”水利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

        于是,诸如“编号:6010;户名:陈开全;容积:50立方米;竣工时间:2006年4月”这样的字样,开始刻在一个个陆续建成的小水池、小水窖、小山塘上。一位村干部说,“三小”工程可以转让、继承,让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两个冬春,铜仁地区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1.97亿元,建设“三小”工程1.23万个,新增、改善、恢复灌面21.09万亩,解决饮水困难和安全26.56万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4.91平方公里。目前,乌中灌区骨干工程已经完成,配套工程正在施工当中。

        群众赞誉:“三小”水利最贴心

        建设骨干工程和“三小”工程,不仅仅是抗旱的需要,解决人畜饮水的需要,也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需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对外招商引资的需要,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需要。

        玉屏自治县亚鱼乡郭家湾村,利用新建的“三小”工程,积极向外推介招商,引进资本进行综合开发,建设集养殖、观赏、垂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区,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和农业综合生产效益,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

        有了水,农民的想法活络了许多。一些有眼光的农民开始打起了“三小”工程的“主意”。沿河自治县黑水乡建权村2006年修建了总容量720立方米的小水池25口,一些村民当年就在这些高山上种植蔬菜,赚进了大把的钞票。就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利用“三小”工程发展经济作物产生了连锁反应,很快带动了更多的群众,当地村民一鼓作气地又新修了不少小水池,配套种植蔬菜242.5亩,涉及农户247户,年产值达25万元,仅此一项户均增收上千元。

        水利项目的实施,转变了干部作风,拉近了各级干部与老百姓的情感距离。在水利建设工地上,干部与群众一同挥汗苦干,既受到了教育锻炼,又使群众看到了干部的好作风,干群关系变得更融洽了。受益于水利建设项目的群众,写对联、唱山歌,朴实地表达对党、政府和干部的感激之情。

        “千年心愿今实现,‘三小’水利最贴心”;“幸福之水哗哗响,感谢政府感谢党”;“条条管道通农户,点点滴滴暖人心”;“忆往昔十里挑水苦难言,看今朝‘三小工程’水自流”……今年的春节期间,许多农户家门上都贴有这样的对联。这一字字,这一句句,流露出的是村民们苦尽甘来的喜悦之情,流露出的是村民们对治旱兴水的质朴情感!

        干部们说,以前一些老百姓总是躲着干部走,干部想跟群众交心人家不干,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后,老百姓和干部贴了心,我们的工作好做多了。
 
 

分享到:
发布:高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