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他山之石 > 正文内容

他山之石

忻州:偏关县五项举措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

作者:刘根爱 郝文俊 孟建国 来源:忻州日报 发布时间:2007-09-27 阅读数: 人次 字号:【

  偏关县以解决农村饮水"三个特别"困难为重点,以加强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采取综合措施,使农民群众可持续地获得安全饮用水。去年投资282万元解决了32个自然村、7000口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今年投资240万元,解决26个自然村、6000口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现已编制完成了8处提水工程、3处蓄水工程和24处个户集雨工程的施工设计,占计划的92%;计划提水、蓄水工程已全部动工,占计划的100%;个户集雨工程已动工24处,其中10处个户集雨工程已全部完工,剩余的工程预计年内也全部完成。这些工程的建成,能使10070口人和1184头大畜的饮水安全得到很大的改善。

  该县解决农村饮水特困问题,坚持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稳定解决、建管并重"的原则,合理确定建设方案,确保饮水解困效益。一是强化领导,明确任务职责。县乡(镇)两级政府都重新调整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饮水安全建设领导组,专门协调和解决饮水特困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党政领导每人每年联系一个饮水特困村,蹲点包村,以点带面;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到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领导、明确奖惩,把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多方筹资,保证建设投入。除可列入省计划的人口争取省补助外,还向省市积极争取规划外人口的补助;县财政在保证省补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的基础上,不仅要按省、市要求进行配套,还对规划外人口给予适当补助;有实力、条件好的部门和单位,从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下乡工作队,按要求完成帮扶任务,其他部门在项目建设上,专门想办法兼顾农村人畜饮水,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三个特别"困难问题;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民营大户,都给予了无偿资助和捐资;采煤及其他采矿造成的新的饮水困难,坚持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由采矿业主出资予以恢复;受益的乡村和群众,积极解决了当地材料费用和工程建设的投工投劳;各乡(镇)主动与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沟通联系,积极创造条件申请贷款,解决自筹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严格把关,确保施工质量。水利主管部门组织了精兵强将,严把规划设计、材料购供、队伍选择、施工指导、检查验收等五关,搞好全程技术服务,确保工程质量。采取提、引、蓄多种形式,高标准建设,凡提、引水工程,都建成了自来水供水标准,进户率和水表安装率分别达到了70%和50%以上,凡旱井、水窖等蓄水工程,都建有人工集雨场,确保供水和饮水安全。四是创新机制,落实管理措施。所有饮水工程建成后,都明晰了产权,落实了管理主体和管理措施。集中和联村供水工程产权归国家,成立供水公司或供水管理站,实行企业化经营、社会化供水;单村提、引水工程产权归乡村集体,采取卖、股、租、包等多种形式,有偿转让给经营者管理使用;人工(大口)井等小型饮水工程,实行责任制和群众联户进行管理;旱井、水窖等个户工程归农民自建、自管、自用,提、引水工程健全和完善了供水收费、运行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推行群众用水协会管理办法,实行民主决策和监督管理。在统一核定水价的基础上,实行按成本、按量收取水费,建立大修、折旧"两费"提取制度,不断积累更新改造资金,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永续利用。五是加强督查,推进工程进展。各乡(镇)政府切实加大了工作力度,制定了有效措施,加强了督促检查,扎实推进饮水特困和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县里专门组织检查验收,并根据检查验收结果以乡(镇)进行评比排队,对完成好的和完不成任务的乡(镇)分别进行表彰奖励和通报批评。从8月份开始,实行一月一报制度,每月月底各乡(镇)要把解决"三个特别"困难问题和整个饮水安全工程的进展情况及时报给县水利局汇总,有力地推动了全县人畜饮水工程的顺利实施。


  偏关县以解决农村饮水"三个特别"困难为重点,以加强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采取综合措施,使农民群众可持续地获得安全饮用水。去年投资282万元解决了32个自然村、7000口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今年投资240万元,解决26个自然

  村、6000口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现已编制完成了8处提水工程、3处蓄水工程和24处个户集雨工程的施工设计,占计划的92%;计划提水、蓄水工程已全部动工,占计划的100%;个户集雨工程已动工24处,其中10处个户集雨工程已全部完工,剩余的工程预计年内也全部完成。这些工程的建成,能使10070口人和1184头大畜的饮水安全得到很大的改善。

  该县解决农村饮水特困问题,坚持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稳定解决、建管并重"的原则,合理确定建设方案,确保饮水解困效益。一是强化领导,明确任务职责。县乡(镇)两级政府都重新调整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饮水安全建设领导组,专门协调和解决饮水特困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党政领导每人每年联系一个饮水特困村,蹲点包村,以点带面;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到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领导、明确奖惩,把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多方筹资,保证建设投入。除可列入省计划的人口争取省补助外,还向省市积极争取规划外人口的补助;县财政在保证省补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的基础上,不仅要按省、市要求进行配套,还对规划外人口给予适当补助;有实力、条件好的部门和单位,从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下乡工作队,按要求完成帮扶任务,其他部门在项目建设上,专门想办法兼顾农村人畜饮水,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三个特别"困难问题;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民营大户,都给予了无偿资助和捐资;采煤及其他采矿造成的新的饮水困难,坚持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由采矿业主出资予以恢复;受益的乡村和群众,积极解决了当地材料费用和工程建设的投工投劳;各乡(镇)主动与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沟通联系,积极创造条件申请贷款,解决自筹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严格把关,确保施工质量。水利主管部门组织了精兵强将,严把规划设计、材料购供、队伍选择、施工指导、检查验收等五关,搞好全程技术服务,确保工程质量。采取提、引、蓄多种形式,高标准建设,凡提、引水工程,都建成了自来水供水标准,进户率和水表安装率分别达到了70%和50%以上,凡旱井、水窖等蓄水工程,都建有人工集雨场,确保供水和饮水安全。四是创新机制,落实管理措施。所有饮水工程建成后,都明晰了产权,落实了管理主体和管理措施。集中和联村供水工程产权归国家,成立供水公司或供水管理站,实行企业化经营、社会化供水;单村提、引水工程产权归乡村集体,采取卖、股、租、包等多种形式,有偿转让给经营者管理使用;人工(大口)井等小型饮水工程,实行责任制和群众联户进行管理;旱井、水窖等个户工程归农民自建、自管、自用,提、引水工程健全和完善了供水收费、运行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推行群众用水协会管理办法,实行民主决策和监督管理。在统一核定水价的基础上,实行按成本、按量收取水费,建立大修、折旧"两费"提取制度,不断积累更新改造资金,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永续利用。五是加强督查,推进工程进展。各乡(镇)政府切实加大了工作力度,制定了有效措施,加强了督促检查,扎实推进饮水特困和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县里专门组织检查验收,并根据检查验收结果以乡(镇)进行评比排队,对完成好的和完不成任务的乡(镇)分别进行表彰奖励和通报批评。从8月份开始,实行一月一报制度,每月月底各乡(镇)要把解决"三个特别"困难问题和整个饮水安全工程的进展情况及时报给县水利局汇总,有力地推动了全县人畜饮水工程的顺利实施。

分享到:
发布:高玉怡